夏日炎炎,在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排练室内,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教授陈珂正忙碌地与演员进行排演,他一遍一遍的示范,一遍一遍重复,只为了四川曲艺《丝路》能够以更加精彩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在采访中,陈导给我们讲述了他对四川曲艺的情有独钟和他对艺术教育的理念。

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出品打造,陈珂执导的四川曲艺《丝路》即将倾情上演。该作品以四川曲艺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四川在促进丝绸之路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同时,四川清音、扬琴、金钱板、车灯、竹琴等各种曲种也纷纷亮相,用四川话,四川情,四川艺展现古蜀地的风采。

陈珂教授

陈珂:四川曲艺的发展需要认真研究,让它焕发青春,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在观看演出时体验到曲艺也是可以“小资”、时尚的 。

陈珂表示,创作精品,首先就应该要有深度、有温度。艺术本就来源于生活,只有根植在丰厚的生活土壤上,扎根愈深,才能创作出有温度的艺术作品,才能拉近文化艺术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

中国曲艺这一门艺术从来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四川曲艺更是在四川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一直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反映群众生活内容为题材而活跃在民间。

但当下人们的审美趣味已随着时代改变,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四川曲艺的魅力,走近这门艺术?四川曲艺里的诸多曲种已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何传承发展?陈珂教授的答案是,“应当追寻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四川曲艺《丝路》就是一次十分具有学术价值的创新与尝试。传统艺术需要变化,四川曲艺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也需要认真研究,让它焕发青春,甚至要让年轻人走进剧场观看演出时,能体验到曲艺也是可以“小资”、时尚的。

四川曲艺《丝路》海报

陈珂:“艺术通才”这一理念在艺术人才培养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陈珂,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教育系教授,戏剧影视学博士,他曾在其著作中提到,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与文明、工业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在物质富有的基础上,幸福感指标变得越来越高,精神层面的权重越来越大,人们也开始看重人与社会的审美文化需求。对于教育而言,到了审美文化的阶段,其目的是对下一代进行完善的人格塑造和博雅教育。

陈珂教授一生经历颇多,当过兵、做过编辑、出过小说、当过演员、干过导演、写过剧本,就连当老师也教过不同的学科,从对外汉语、古代汉语到戏剧管理等。所有这些经历在陈珂看来,都是受教育和学习和各个阶段。

过去四川的曲艺,从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相对传统,且多在茶馆酒肆等地演绎,如今这门艺术走上了大舞台,走出了国门,尤其近年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还大力加强并开展文化下乡、下基层演出,进社区、进校园展演等,为各个曲艺项目传习和展演提供固定场地,给青年传承人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这是四川曲艺发展日益繁荣的景象。

陈珂认为,好的发展态势背后仍需关注四川曲艺不能回避的问题,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人才的问题。例如相比其他曲艺种类,目前四川荷叶、四川竹琴的人才储备就较为弱势,四川金钱板目前还不能实现多声部的演绎,有的演员在形体上也缺乏专业培训,这些都为曲艺艺术的创新发展形成了阻力。因此他提出要认识到“专才”变“通才”的重大教育意义。

“艺术通才”这一理念在艺术人才培养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有利于演员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艺术理论及专业水平,也为今后艺术生涯的创作道路上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他呼吁,传承引导和人才教育是急需关注并需要制定长期战略方式的大事,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应当立即着手解决。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