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戏曲主宰“戏剧季”开闭幕式专业人士详解——
从昆曲《西厢记》到京剧《赤壁》,“第六届北京国际戏剧·舞蹈演出季”戏剧板块的开闭幕式皆为戏曲,足见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式微了多年后,逐渐又拥有了话语权。昨天,京剧《赤壁》的导演张继钢以及川剧《李亚仙》的主演沈铁梅在谈及即将上演的这两台剧目时,不约而同地涉及到尊重传统与包容性的戏曲改革话题。
■ 张继钢:
光怪陆离和铺张浪费不是创新
昨天,已经排练了两周的张继纲首次面对媒体解读该剧的导演构想时,他说的最多的是对传统的尊重和借用其他手段时的谨慎。
在确定了“尊重传统、略有创新”的理念后,他本着向梨园界学一些东西的想法进入了创作。在张继钢的脑海中,“京剧就应该是金碧辉煌的,有一种高贵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豪华铺张和光怪陆离,而是一种精致深邃的质感,就如同我们开闭幕式团队非常注重每个细节自身的品质一样。”于是,诸葛亮的服装会摒弃以往常用的紫色,造型也会更加仙风道骨,有一种水墨画般的意境;苏东坡的经典诗句更会出现在剧中,营造一种从赤壁联想开去的悠远效果。
将作品搬上舞台是主创的事,但张继钢称,观众同样应该是有备而来。“看戏曲应该有与之相吻合的精神状态,希望观众走进剧场后能沉下心来,从容欣赏,慢慢咀嚼,只有这样才能体味个中滋味。”
■ 沈铁梅:
发展声腔加快川剧发展
作为国家级“非遗”川剧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是川剧的一面旗帜,近些年她对川剧声腔所做的改革得到了内外行的一致认可。虽然不像京剧、越剧、黄梅戏有着那么广泛的观众群,但其实有着300年历史的川剧是诸多地方戏中个性最为强烈的剧种之一,文学性也非常强,像戏曲中的经典剧目,比如越剧《梁祝》、张君秋的《望江亭》等都是从川剧移植的。
出身于戏曲世家的沈铁梅,爸爸是京剧演员,妈妈是川剧演员,但是她坦言自己从小并不喜欢川剧。“我妈妈他们演出我都不爱看,原因就是觉得不好听。川剧的表现形式是很多的,吐火、藏刀、变脸等等,因而在川剧中,一个演员即使没有嗓子也可以成为名家。所以在一段时间之内,川剧并不太重视声腔的发展。其实传统川剧的声腔是很难的,侯宝林大师曾经说过自己不敢学川剧的高腔,因为没有伴奏太难了,高八度的音特别多。”
在认识到声腔的发展对于川剧的重要性后,沈铁梅把自己掌握的京昆,甚至歌曲民族及美声的发声方法融入到川剧演唱中。“其实川剧是很耐琢磨的,后来尝试在川剧中运用歌剧的气口以及和声,但唱腔还是川剧的,观众会觉得和以前的川剧不一样了,但又不会觉得不是川剧。在这出《李亚仙》中,我还运用了昆曲的演唱方法,目的是增加一点古韵在里面,包容性对于戏曲来说真的很重要。”(郭佳)
(摘自 《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