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健康网络文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政府工作报告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如何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精准地翻译给外国友人?在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我们又当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就重点关注了这个问题。

声音1:中国戏曲走出国门 英语翻译有失准确

近年来,中国菜单的英文翻译时常引起热议。与中国菜单一样,中国戏曲也需要一个具有中国式表达的翻译。

沈铁梅说,长期以来,中国戏曲走出国门,一直被翻译成“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中国传统歌剧),京剧被译成“Peking opera”(北京歌剧),川剧就是“Sichuan opera”(四川歌剧)。

但她认为,中国戏曲是独具中国风格和魅力的综合艺术,唱、念、做、打的舞台呈现完全不等同于西方歌剧(opera),现在中国戏曲的对外宣传翻译中,用“opera”来代指中国戏曲有失准确,且无法准确概括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

据了解,opera翻译为中文叫“歌剧”,其本意指“a dramatic work in one or more acts,set to music for singers and instrumentalists”(以音乐歌唱者和演奏家为主的戏剧艺术),于16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虽然也包含“对白、表演和舞蹈”,但在表演时更注重“音乐元素”。

成熟的中国戏曲始于元杂剧(元代:1271年—1368年),是以集唱、念、做、打为一体的综合表演,且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以歌舞演故事,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等艺术特征,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由此可见,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在各自不同的文明、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戏曲艺术,虽然在结构性、地域性、剧本文学性方面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中国戏曲在起源上比歌剧早,历史更悠久,在内容上比歌剧更丰富。”沈铁梅说,在文化输出时,担心外国人不能理解我国的民族特色文化,为方便其理解和接受,就对母语中的文化进行删减、置换,或在目的语中寻求对应词,不利于世界多元文化的形成,减少了语言的独特性,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也会渐渐在文化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

在《关于中国戏曲对外宣传英文翻译应有中国式表达的建议》中,沈铁梅建议相关部门从国家层面着手,对此进行专门研究,统一确立中国戏曲规范、准确的对外翻译表达方式,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戏曲美学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声音2:戏曲传承应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除了关注中国戏曲的翻译外,沈铁梅还提交了一份《关于把戏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建议》。沈铁梅说,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仅是戏曲圈和文化部门的责任,也应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沈铁梅建议,教育部可结合各地剧种的实际情况,把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艺术纳入各地大、中、小学课程体系,编写戏曲教材,开设戏曲鉴赏课、选修课,并把学生接受戏曲等中华传统美育纳入对大、中、小学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学生的成绩评价体系。

沈铁梅说,教育部可以和文化部联合制定戏曲“进校园”系统的活动计划,每年定期有组织地开展送戏进校园活动。

同时,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当地传统戏曲院团的合作,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剧场看戏,领略完整的传统戏曲艺术,培养学生传统、健康、民族的审美情趣,从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记者 黄军/徐焱)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