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川戏中“千军万马”的八旬阆中老人陈开智,义务普法六十载。
日前,记者在距阆中古城60多公里的千佛镇古街上的茶馆里,看到了一台享誉一方的川剧板凳戏。指挥戏中“千军万马”是一位八旬老人陈开智,只见他一边打鼓,用脚敲锣,又唱又说,人们被他的“绝活”惊呆了,茶馆被围个水泄不通,川剧锣鼓和着川剧高腔声飞出茶馆,在古镇上空经久不息地回响,吸引了南来北往客。
义务普法六十载
60年前,年仅20岁的陈开智是一名供销社员工。在与乡民们打交道的岁月里,他看到农村文化生活极度贫泛,看一场电影,要走几十公里山路,城里来的川剧团演出,要几年才盼到一回。每逢过年,乡里时兴扎龙灯、舞狮子,一些民间老艺人现场表演的传统川剧直逗得乡里人捧腹大笑,就是这样的文化活动,一年也仅此一次。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偶尔有外地的川剧团走乡串户来到千佛场演出时,陈开智便凑上前去,研究对每一位民间艺人的演唱,每一位打鼓匠的“点子”,并悄悄抄写在纸烟盒上。
后来,陈开智养成了吃完饭,碗当鼓,盘当锣,用竹筷当棒锤,要来一段川剧锣鼓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实践中编了一些融快板和川北灯戏为一体的“顺口溜”。这些“顺口溜”贴近群众,劝家庭和睦的“段子”,唱违法犯罪的“调子”深深打动了乡亲们的心。一时间,他这个分文不取的“板凳戏”名声远播,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慕名而去请陈老师“唱戏”。
见群众如此喜爱自己的“板凳戏”,陈开智在巴山深处,成立了首家民间乐队。收徒弟达30余人,在小镇上,这些徒弟成为活跃在山区的文娱骨干分子。据老人讲:60年来,他走乡串户为乡亲们送戏下乡已达5000余场次,自编自演快板达100余种,他所编写的“十劝家庭和”、“二十四孝”、“梦中哭竹”等小调,已成为相邻的阆中市、巴中市和苍溪县等地家喻户晓的节目,成为山区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陈开智老人一边打鼓,用脚敲锣,又唱又说,人们被他的“绝活”惊呆。
60载练就一身“绝活”
60年间,陈开智创造了一整套鲜为人知的绝活,提起川剧“绝活”人们恐怕只知道褚如托举,开慧眼,钻火圈和川剧变脸,然而,陈开智独自一人唱一台大戏令人叹为观止!中秋前夕,在千佛镇的茶馆里人头攒动,今年已经80高寿的陈开智老人正在展现他的绝技,小方桌上支起一套自行焊接的乐架,上面挂着锣、钵等几样乐器,侧边套着一只锣鼓,神情专注的陈开智正在大显身手,只见他两手同时击鼓,同时打锣,眼疾手快的他直舞得几样乐器发出浑厚的音响,老人合着鼓乐的节奏,唱起川剧,将现场气氛烘托得十分激烈,精彩动人之处迎来阵阵掌声……
陈开智老人的“绝活”受群众喜爱。
绝活绝技献艺获奖
陈开智老人告诉记者,他已广泛搜集了川北地区,特别是巴中、仪陇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和灯戏曲目,这些曾被称之为戏剧之父的民间曲牌,有的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民间逐渐失传。他目前已将搜集到的曲牌进行整理,将献给阆中市有关文化部门,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将是他最大的心愿。
近年来,陈开智将所领取的养老金全部用在“板凳戏”上,他还在筹划买一面大鼓,更广泛地用于宣传农村新生事物上。据老人讲,这些年来,他的“板凳戏”和“民(间)乐队”已成为农村婚丧嫁娶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份,他也乐意为群众演出。谈到是否收取费用的话题时,老人说,自己年岁已高,仅收取适当的费用用于糊口,对一些贫困的家庭他是分文不取,他教自己手下的弟子也是如此。
老人告诉记者,2014年他在阆中市第三届农民艺术节上,获得片区比赛二等奖。他表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阆中古城找个场所,展示他的川剧绝活。他希望收几个弟子来传承这门川剧技艺,为弘扬川北民间小调,为振兴传统川剧贡献一份余热。
(何朝雄 王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