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川南一个偏远的小乡镇,在儿时最盼望的就是看川剧,因为电影一年还可以看到几次,要看到实实在在的人在表演的川剧就太难了。曾经到县城参加高考,正巧碰到一位县川剧团的老乡,听说我喜欢看戏,送给我几张票。我考了三天的高考,就看了三天的戏,真是很过瘾。以后就再也没有看过川剧了。时隔三十年后,一位文艺界的朋友给我说最近宜宾市青年川剧团正在演出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是否去看,他可以给我提供剧票。三十年后我对川剧也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趣了,凭借着几分好奇心,就去看呗。第一场看后,顿感情趣大发,连续看了三场,而且这三场都不是同一主角表演的。看后总觉得有感要发,不妨就把自己看后的一些想法聊上几句。

首先,《槐》剧充分展现了时代的风貌,紧随了时代的步伐,紧扣了时代的主题,在艺术的韵味中、在快乐诙谐中,以浅显的道理向人们宣传了当今时代的主旋律——“科学发展观”。《槐》剧以主人公周兴元的“飞票”当选,展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内容不仅赞颂了主人公的改革进取,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的先锋排头兵的时代“弄潮”精神,更在于主人公周兴元在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的同时坚决抵制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违背可持续发展的错误做法。剧中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不能“吃祖宗饭,砸儿孙碗”的道理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向人们展现了当今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文学的形式,以大众化的语言让普通的人们了解 “科学发展观”,感性地懂得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所以我认为《槐》剧确实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的思想潮流,大力宣传、弘扬时代精神,是值得赞赏和推崇的。

其次,《槐》剧在演艺上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当今川剧在人们眼目中已是“老古董”,已不随潮,已不受人青睐。而《槐》剧则力图在保留川剧固有的特色、展现川剧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去探索、创新。《槐》剧在剧情中无不“见缝插针”去展现“顶灯鉆凳”、“变脸”等人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川剧绝技。与此同时又将四川民间曲调以及时下流行的音乐引入剧中,使观众不仅感到川剧亲切而且感到川剧原来是挺贴近大众的。问了一些看了《槐》剧的青年朋友感觉如何,他们都认为“可以”,“还好看”。有的朋友甚至说“我不喜欢戏剧,长腔长调的,慢条斯理的。从不看川剧,没想到今天看了川剧,嗯,还可以嘛!”。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是传统的东西不好,而在于你如何去推陈出新。墨守陈规不思变革的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再好最终都会被淘汰。《槐》剧给川剧孱弱的身体注入了浓浓一管新鲜血液,川剧的青春焕发有待川剧的编导、艺术家们继续努力。

再次我谈谈对演员们的观感。几个主要演员应该说都是很出色的,对他们艺术上的表演我没有太高的艺术鉴赏力,我仅就人物个性特点及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谈谈看法。“男一号”A组扮演者廖启华,应该说在三组周兴元的饰演演员中是最出色的,不仅其扮相在三组人物中与剧情最吻合,在人物个性特点的塑造上也比较鲜明,他始终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自然人”的性格:青春阳光、充满活力,钟爱妻子维护老婆尊严,有思想有头脑,敢说敢为。不管剧情怎样起伏变化,廖启华始终抓住人物的这个基本特征,围绕人物的这个特点来展现人物,即使在不同时期激烈的思想冲击下,人物的性格特点始终不变。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展现的是富于开拓勇于进取,思想解放紧随时势,胆大心细脑筋灵活;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展现的是敢作敢当不畏权势,坚持真理宁折不弯。这些个性特点的展示,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不是演戏而是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应该说廖启华对人物个性的理解是到位的,人物表现是成功的。其次是女主角曾美丽的扮演者A组的谢红,不仅扮相“(曾)真美丽”,人物的个性特点展现也十分突出:靓丽随潮,精明能干,泼辣但富有同情心,虽是“河东狮子”但对丈夫体贴理解。谢红在她的每一个剧情的表演中都十分注重每一个细节的表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传神,那么的到位。充分体现了谢红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精湛的表演才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比较突出的是吴世贵的扮演者A组的陈位政,虽然角色表演不多,对白也不多,是配角。但他的人物个性的体现却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吴世贵虽然思想偏旧,缺乏开拓精神,但忠厚老实,为人正直,坚持正义。陈位政的表演始终保持了这一特点,人物塑造十分成功。同时剧情中的数量较大的“群众”,在表演中没有因为是不起眼的配角,就无所谓。我注意到在三场的表演中,我们的每一个“群众”的举手投足,听不到的“对白”,都是那么的自然,协调。尤其是在“修公路”的戏中,主要演员在台前“对白”,后面“村民”忙碌修路。有一组抡锤打钎的陪衬表演,那个抡锤的“村民”一共抡了二十三下锤,每一锤都准确的打在了钎上 (尽管是道具锤),每一锤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充分体现了我们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和毫厘不爽的表演台风。

最后,我认为《槐》剧也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第一,周兴元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初见成效,种了李树,公路在建设中。我觉得这点体现是否单薄了一点,始终觉得说服力不够。可否在某方面或对白中增加周兴元采取的致富措施和办法,使村民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开始摆脱贫穷落后面貌更加真实可信。第二、“爷爷”的性格太“政治化”,“爷孙的冲突”太“革命化”。还应进一步挖掘现实生活人的朴素“政治信仰”和朴素的“思想品格”,那样才更真实、更感人。第三,吴得胜这个人物的塑造最好不是共产党员,如果是共产党员,就不应表现为“混混”“无赖”,只能反映他的思想跟不上形势。而剧情中的目的是要塑造一个“丑角”、“滑稽人物”,“反面代表”,而这个人物的思想最后又要回到 “共产党员”,显然这个人物的反差是否大了一点,思想变化的前前后后跨度是否也大了点,而剧情给予的时间和空间说服不了这种变化。第四,“顶灯鉆凳”和 “变脸”与剧情的衔接不自然,“嫁接”的痕迹过于明显。第五、要努力杜绝不应该犯的简单错误。如在一场戏中出现话筒无声,“变脸”变不过来。显然是准备工作不仔细,要求我们的后台工作还要更加精细化。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