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1日,重庆川剧院携《金子》进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演出,再次向观众展示了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川剧艺术。《金子》的成功为剧团、川剧带来声名,带来了经济效益,也给戏曲艺术的创作演出和革新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宝贵经验。

树起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演出现场,《金子》的不少精彩唱段引得观众小声跟唱。《金子》还被人们称誉“树起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融合多种声腔又极具地域特色的川剧曾经辉煌一时。然而,随着社会关注点的逐步转移,川剧和其他许多戏曲剧种一样,一度陷入低谷。川剧艺术如何改革创新,焕发青春,赢得当代观众,成为摆在川剧人眼前的一道难题。

“戏曲不可以盲目改革,它的歌舞演故事的本质不能淡化,不是所谓的话剧加唱。我们在传承川剧特点的基础上,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审美观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对川剧传承与革新保持着清醒认识。让川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内涵和表现形式得以丰富,是他们一贯追求的目标。

《金子》让观众领略了“变脸”“藏刀”等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在川剧高腔的演唱上,运用了伴唱形式。这些都赋予了《金子》极强的戏剧表现力。

沈铁梅介绍说,无论是改编自现代话剧《原野》的《金子》,还是改编自传统剧目《绣襦记》的《李亚仙》等剧目的创作,都在试图探寻打造既弘扬传统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特点的新川剧。

好的作品要赢得观众和市场

《金子》自1997年首演以来先后荣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华大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艺术节大奖、首届中国川剧节金奖(第一名)、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沈铁梅荣获中国戏剧“二度梅”。日前,在《文化部关于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结果公示的公告》中,《金子》又成功入选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

“好的作品要获奖,还要赢得观众和市场。”沈铁梅说。《金子》走进学校、工厂、社区,迄今演出达500场,得到了农民、工人等各层面观众的喜欢。

赢得观众和市场,首先需要高质量的精品力作。《金子》在打造精品的过程中,听取了专家、学者等各方面的意见,在全剧的立意、唱词、音乐、舞美、表演等每一个环节做足功夫。专家认为,《金子》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

另外,在走市场的道路上,《金子》节约演出成本,不搞大制作,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沈铁梅及重庆川剧院还狠抓剧院管理,引入和借鉴传统“戏班”及京剧表演艺术院团的规范管理模式,着力培养新人,形成川剧表演人才梯队。

川剧表演的现代意识

“《金子》在音乐、舞美上都获得了成功,特别是沈铁梅的表演。”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认为,《金子》达到了舞台艺术完整性的高峰,而沈铁梅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被誉为“川剧声腔女状元”的沈铁梅,有着广博的艺术修养,不仅能演川剧,还兼擅京剧、评剧。由于“跳出川剧看川剧”,她的川剧表演更具现代意识,看她演的金子,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颇具川剧神韵。沈铁梅凭借她娴熟的表演技能,巧妙地体现了金子复杂的感情世界。评论家苏叔阳说:“沈铁梅已开始脱离单纯的唱念做打的传统表演路数,进入了以塑造人物、阐发哲理为旨归的戏剧演出。”

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认为:《金子》证明了戏曲艺术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并没有凝固、僵化。同时证明了传统戏曲的程式不是一种累赘、不是包袱,而是民族戏曲宝贵的创作财富。沈铁梅说:“川剧是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剧种,我们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金子》成功了,但振兴川剧、建设现代戏曲的工程仍将继续。(刘茜)

(摘自 《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