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川剧迷。客居省外二十多年难遂看戏的心愿,这次“少小离家老大回”,自然要解解谗,美美地看几场川剧。
听戏迷们说,“蓉城川剧团”在南部县城己经坚持演出了7年,很地道,值得一看。
8月14日,适值农历七月半,下午三点,我急急赶往文化路,进入剧场才知来迟了。《秦贵妃与杨诰命》己经开演半个小时。甫一坐定,一缸花茶就送到了面前,滚烫的开水冲上,一股茉莉花香扑鼻而来。
台上灯光通明。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沉浸于人物的悲欢离合之中,两个半小时在不知不觉中一晃而过。
这场戏,让我看得痛快,也看得心酸,更看得感动。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看得痛快,是因为演员们都是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老演员,个个身手不凡。念、唱、做、打一丝不苟;画妆、扮相、着装、身段、架式都十分老道和专业;悠扬的唱腔、宛转的帮腔、铿锵的锣鼓把人物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原汁原味的川剧艺术让我如痴如醉,得到了一次充足的精神享受。
看得心酸,是因为台下只有13名观众——全是青一色的老年人!票价5元,本场门票仅65元——不够近3小时演出的电费和茶水费!再看看剧场:租用的是一间地下室——污水长流的小河从旁淌过、臭气飘入;潮湿黑暗,空气混浊,令人胸闷;面积狭窄,舞台长宽不足7米,台下紧密排放着110张破旧木椅。戏迷们告知,地震前,一场戏有七、八十个老年观众,现在,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今天是鬼节,又下雨,只来了这几个人。
如此恶劣的剧场条件反映出这伙川剧艺人艰难的生存状况和川剧艺术走向没落的现实处境。《舞台姐妹》、《红牡丹》、《变脸》等电影中的镜头在眼前浮现,旧社会中艺人们穷愁潦倒的凄楚图景似乎重演。“南部李丹川剧团”——这个在四川省现存的三两个私营川剧团中的一个民间社团,实在令人同情和伤感
看得感动,是因为艺人们高尚的艺德。演戏,对他(她)们而言,不仅仅是为了谋生,也是钟爱了一生或半世的事业。锣鼓一响,台上一站,就不是自已了,扮谁是谁,不容敷衍。面对13个观众,他们没有撤牌停演,他们没有丝毫懈怠,靠的是长期养成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艺术良心。这种敬业精神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如高高耸立的珠峰,让人叹为观止、动容称颂。
看了这场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之后又去看过两场,从戏迷和演员中了解到这个剧团的一些情况:团长叫李丹,旦角,丈夫是鼓师。十多年前,她所在的川剧团宣布解散,李丹领着一帮师友自组了“蓉城川剧团”,在成都一带辗转,2001年回到南部,她们以县城的租屋(剧场)为大本营,不时应邀下乡演出,足迹遍布川北农村。但是,市场的萎缩、观众的老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剧目的落伍······使剧团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入不敷出,处境十分艰难。现在,仅剩18人,还在苦苦挣扎和支撑。
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冲刷下,戏曲日益没落的颓势似乎难以挽救。眼看有着几百年辉煌历史的川剧濒临绝境,真叫人悲从中来、扼腕长叹!
李丹们是坚守川剧阵地的勇士,用她们对川剧艺术的挚爱和忠诚,不计得失,不顾冷落,不惧清贫,为护卫这朵艺术奇葩作最后的努力,其悲壮和伟大不压于浴火的凤凰。我和所有的川剧戏迷朋友们只有向李丹及她的伙伴们深深鞠上一躬,献上我们的敬意和谢意。(刘松乔)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