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悦来茶园看戏,又遇市川剧院优秀小生王超出演《送行》。王超是戏迷们十分喜爱的川剧小生,他嗓音圆润清纯、音域宽广、其表演儒雅气派而刚劲奔放。有人认为川剧高腔不好听,但没有人不赞赏王超的高腔唱段。有人认为一些演员唱高腔是干吼,憋出来的声音让人听了很不自然。然而王超唱起来却自然顺畅,高低音行腔自如,犹如从心中流淌出来清溪,让人感到如高山流水般沁人心扉,充分展示了川剧高腔的魅力。笔者多次观赏过他的高腔折子戏《访友》和《装盒盘宫》,真是让人百看不厌。这次他同优秀青年旦角演员罗芳演出的《送行》,据主持人称是第一届梅花奖得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晓艇亲授。他们精彩的演艺、优美动人的唱腔,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一阵阵的喝彩!

看完这出戏后,不得不让人想起川剧大幕戏《柳荫记》。近闻省川剧院在复排《绣襦记》、市川剧院在复排《鸳鸯谱》。《柳荫记》这样一出川剧名戏,五十多年前曾轰动京华,要说川剧艺术的传承,《柳荫记》是最应该传承下来的川剧大幕戏之一。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奇故事,在各地有不同的版本。笔者觉得最具代表性的是越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的《柳荫记》。越剧最后是化蝶,而川剧最后是化鸟,这与巴蜀地区的传说有关。巴蜀竹林间曾飞舞一对美丽的小鸟,被人们称之为祝英台和梁山伯,二鸟总是双飞双宿。祝英台鸟全身雪白,尾巴特别长,飞舞起来犹如白练飘逸;梁山伯鸟羽毛黄黑相间,形状和大小如麻雀。笔者小时候多次见过这鸟,而且很神奇的是,还有一只与梁山伯相似的小鸟,在‘祝英台’与‘梁山伯’飞走后才飞来,独自叫嚷一阵后才飞走,总是追不上梁山伯与祝英台,人们称之为‘马家娃儿’,巴蜀民间的“梁祝”传说就由此展开。因而川剧《柳荫记》最后化鸟,极富巴蜀民间特色,难怪戏剧专家看川剧《柳荫记》后认为:“在地方戏诸剧种中格调比较高,人物形象塑造比较深刻的一种。”

川剧《柳荫记》于1952年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的演出,由川剧名家陈书舫和袁玉坤主演,是川剧参演的唯一大幕戏,荣获剧本奖,陈书舫获演员一等奖,袁玉昆和刘成基获演员二等奖。据说当时最受戏剧界称道的就是《送行》一折。京剧名家程砚秋先生观看了《柳荫记》的演出后,深深被陈书舫的精湛演技所打动,他向陈书舫要来本子,把《柳荫记》搬上了京剧舞台。京剧关于梁祝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其中以马彦祥根据川剧移植的《柳荫记》和程砚秋晚年的名作《英台抗婚》流传最广。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早就注意到陈书舫这位地方剧种的“皇后”。在川剧《柳荫记》演出之前,梅先生特地赶到川剧团所在地参观排练,看完后他连连称赞陈书舫细腻深刻的表演艺术。此后,梅先生还收陈书舫为徒。

这样一幕在全国影响颇大的川剧大幕戏,却多年来专业剧团没有全本演出,常演出的只是其中两则戏《送行》和《访友》,让戏迷们感到遗憾。其实复排这样的大幕戏,比创作新戏更利于传统戏剧的传承和振兴。首先,一些演出过这戏的老一辈艺术家健在,便于从他们身上学习到经典剧目的艺术精华;此外,复排这样的大幕剧投资少,服装、道具不用新制;再者,这样的大幕戏角色、行当齐全,演员众多,有利于培养、锻炼青年演员。还有一点,古装经典大幕戏最能传承传统戏剧的艺术精华,不像排演现代戏,多出于政治原因,观众并不买账。成都市川剧院曾在悦来茶园演出过大幕戏《秦香莲》、《花田错》、《隋朝乱》等,深受观众欢迎,就是很好的证明。

王超与罗芳演出的《送行》

王超与罗芳演出的《送行》

王超与罗芳演出的《送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