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并未选入试点省份,中小学生的课本不会发生变化。而关于传统戏剧的保卫战,四川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打响过,但最终不了了之。

10多年前 川剧也曾出过教材

1982年7月,四川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使原本萎缩的川剧艺术重新复苏。《死水微澜》《变脸》《山杠爷》《金子》等经典剧目在随后几年被创造出来。与此同时,一场从娃娃抓起的复兴活动也开始在教育系统兴起。

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原四川省艺术学校副校长陈国礼老先生回忆,大概在1991年左右,四川中小学校也掀起了一阵学习川剧的旋风。当时,省艺术学校的老师们被邀请到各个学校指导学生演出,从编剧、唱腔、化妆教起,盛极一时,一个老师一天要跑很多个学校。

为有利于川剧的传播和教授,陈老先生和几位川剧老师还编写了大量儿童题材的川剧剧本和唱词。这一年,这些课本剧被印成补充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

1992年是川剧复兴运动最盛的一年。市内部分学校开始组织学生演出。然而,戏剧的精髓并非那么容易掌握,唱、念、做、打,样样都要功夫。“学生们纯粹只能在舞台上说唱,或做一些简单动作,久而久之就没了新鲜感了。”当时市教育局负责“振兴川剧”项目的体卫艺处副处长周黎回忆,对于川剧的热情大概持续了一年多,“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悄悄降下温来,很少再有人提起。

京剧进课堂 既兴奋又担心

如今,教育部的一纸公文又唤起了陈国礼那段“振兴川剧”的记忆。这让陈国礼既兴奋又担心。

陈国礼说,振兴川剧之所以失败,有一定原因是在后期有关部门失去了信心,没有坚持,也因为整个戏剧市场的萎缩。他很欣慰教育部能让京剧进课堂,“京剧的突围或许可能成为川剧突围的范本。”但同时他也感觉推广的困难,“师资、宣传推广在具体执行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

“关键还是没有市场。”周黎认为,传统戏剧要在中小学生中推广起来很难,主要问题在于唱腔很难被学生们掌握。同时家长们也觉得学了没有作用,不能高考加分,对升学无利,还不如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周黎说,要让学生们在音乐课上爱上这些传统戏剧,关键还是要有名家名师进学校。而这样高额的费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很难有人愿意买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