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5篇)(按得票顺序):

齐建华:《戏曲艺术的市场意识与观众意识》
束文寿:《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
徐宏图:《内坛法事 外台戏》
丘慧莹(台湾):《场上案头的左右倾斜——谈明清文人对戏曲剧本的品评标准》
王夔:《黄梅戏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二等奖(10篇)(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万岭:《金代院本并非“行院之本”》
王廷信:《互联网与戏曲传播》
方月舫:《古老汉剧的艺术特征》
张之薇:《试论晚清时期的“士子献祭”戏》
杜建华:《川剧高腔来源新探》
沈惠如(台湾):《近代西学思潮中国戏曲的影响——兼论近代中西戏曲文化交流的历史定位》
吴瑞霞:《李渔声律观评析》
顾聆森:《论理论批评对昆剧创作的制约与导引》
海震:《梆子腔渊源形成辨析》
魏天葆 岐延斌:《越调衰落的音乐检讨》

三等奖(15篇)(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馗:《二十世纪目连戏研究简评》
朱为总:《昆曲音乐的旋律构成》
汪芳启:《王国维“自然”说之戏曲创作论》
纵丽娟:《展示草原文化的魅力——谈二人台小戏的民族性与民间性》
张结凤(香港):《古典戏剧之女强男弱论》
李建民:《“傀儡丑”,一朵局限艺术之花》
何桑:《西安易俗社与进步文化人》
周企旭:《戏曲诸腔的入川与流变》
林幸慧(台湾):《申报戏曲广告及其意义》
杨蓉:《普罗米修斯盗火与精卫填海》
高翔:《剧场经营戏曲演出的几种重要特性》
倪鑫龙:《县(市)级剧团演出市场与管理——海宁市越剧团立足市场抓管理的启示》
黄大同:《戏曲套式唱腔结构中的节奏布局模式》
常晓华:《名著改编戏曲的再创造》
戴芸:《试论康熙旧本<劝善金科>》

提名奖(33篇)(按姓氏笔画为序):

尹蓉:《明代教坊剧<八仙过海>初探》
王颖泰:《网络技术与京剧发展》
历震林:《论优伶的社会性别身份》
叶志良:《浙江当代戏剧文学的创作路向》
司徒秀英:《<断发记>裴淑英形象论》
石磊:《樊粹庭的悲剧意识初探》
刘小梅:《论关汉卿剧曲的本色特征》
刘斯奇:《贵州花灯分析》
江东:《晚明士人演戏精神》
张弛:《庄谐一体折射出的人生哲学》
张保民:《断井颓垣上的姹紫嫣红——中国戏曲之美》
张维娟:《从窦娥冤看关汉卿的男权本质》
张静娴:《班昭》三悟
李明明:《评剧艺术的原创性与其民众趣味》
李祥林:《性别视角:元杂剧史三题》
吴建军:《江西采茶戏声腔语音构成因素剖析》
汪晓云:《丑脚的沉浮》
陈国福:《创造新川剧品牌系列》
陈彩玲:《“外则曲尽其态,内则祥悉其情”——论古代戏曲导演理论“形神兼备”的审美法则》
金钦夫:《试论徐玉兰<哭灵>唱段中创腔特色》
周锡山:《沪剧的外国名著改编本简论》
罗慕磊:《戏曲也要与时俱进》
杨德萱:《浅议戏曲原生态与舞台影视片》
徐子方:《明代北杂剧兴衰论略》
秦华生:《清代聊斋昆曲初探》
高翔:《戏曲在当代的生存方式》
徐蔚:《男旦艺术文化心理管窥》
章军华:《抚州的青蛙信仰与跳魁星小戏》
曹琳:《南通童子戏摭言》
焦中栋:《脆管繁弦竞追逐——从王骥德论“曲之亨”看晚明文人的戏曲趣味》
谢成驹:《瘙痒不着与入木三分——对当前琼剧批评的批评》
韩斌生:《戏曲美学品格谈片——试说戏曲中的“虚实,意境”》
谭静波:《明清以来观众审美意识的演变》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