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里有一出有名的悲喜剧《豆汁记》。说的是乞丐头之女金玉奴用热豆汁救活倒卧在风雪中的穷秀才莫稽,并与其结为夫妇,后莫赴考应试当官后负义弃妻的一段故事。
此戏又名《棒打薄情郎》、《鸿鸾禧》,取材于《喻世名言》第二十七卷的同名小说。但原书中没有莫稽潦倒冻卧街头,金玉奴同情赠与豆汁的情节。但是在《豆汁记》戏里,确是以豆汁贯串敷演的。
说起豆汁,那是共用一个名字的两种不同的食品。 一是制做绿豆粉丝时的下脚料,其豆渣称为‘麻豆腐’,其浆汤就是‘豆汁’,饮来味道微酸,有股怪味。但极开胃,是老北京人酷爱的风味食品,外地人乍喝大都难以接受。
另一种是做豆腐时磨下的汤汁,北方普遍叫‘豆浆’,而江南地区大多称为‘豆汁’。它和北京的‘豆汁’是两码事。南北相隔,名称各异,难怪南方人初到北京搞不明白,往往一喝豆汁就出笑话。
按照《喻世名言》书里说的这段故事,是发生在大宋绍兴年间,地点在临安(今天的杭州),若依此说,金玉奴援助寒士的豆汁,应该是豆浆了。
京剧的出现,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徽班进京后,《豆汁记》一戏,也在此时形成。《都门纪略》一书(道光二十五年刊本)里就曾提到“伶人朱三喜擅此戏”。那么豆汁又可以算做北京独有的土特产了。因为京剧剧本里没有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确切地点。莫稽上场的自报家门只是说;“小生乃是本城一名秀才”;金玉奴亦自称:“爹爹金松,乃是本城一个丐头。”这样“本城”就姑且算成是北京了。反正台底下听戏的看官们也大都如此看待。就连黄裳先生都说过:“北京有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积累,这中间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吃,从金玉奴给莫稽吃的豆汁……都凝聚着从古就生活在这地方的各色人等的习惯、爱好、趣味“(见《朱还记幸》《东单日记继编》)
《豆汁记》里的莫稽,由小生应工,前半出要演出人物的穷 酸气,喝豆汁的时侯,身上和脸上的戏不少,都要演足了。接过金玉奴递来的豆汁碗后,急不可待的赶忙就去喝,挨了烫吐出舌头,拿手掌当扇子煽凉,以至失手砸了碗等都很夸张有戏可做。前辈大师俞振飞演出此戏极见光采。
但从舞台上看,无论南北似乎莫稽喝的都是北京的豆汁,小生的表演也刻意在北京豆汁的特点上去下功夫,比如表现豆汁质稠挂碗,拿筷子刮碗边浮沫,甚至把手指头含在嘴里吸吮等动作。这些细节,会使某些南方观众不太理解。
试想,如果能够再有一种演法,注意表现南方豆汁亦即豆浆的特点,比如浆汁稍冷浮面上就会凝上一层豆皮,当金玉奴说:“尽跟你说话,豆汁都凉了”小生随即作出反应,表演用筷子去挑豆皮,也会演出南方豆汁的特点。
其实,这种因地域不同而演法各异的现象,早就存在在舞台上了。据说川剧的《秋江》就是这样,在四川因为川江各段水域的江流情况不一样,有的急湍,有的流缓,有的险峻,有的平静,所以川剧的《秋江》就分几种派别,老艄翁和陈妙常的身段动作都不尽一样。总之都带有本地水域江流的特色。再如“南麒北马”的《四进士》,同时演绎宋士杰的故事,但周信芳和马连良所塑的人物性格,也有差异,都有地方性的特点,马多些老北京市井的油滑,而周更接近於上海滩青皮的狡黠。
回来再说《豆汁记》,如果真有两北两派地方不同风格的喝豆汁,不是也挺有意思吗?
本贴由瓦酉斋主于2006年5月17日21:53:0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