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代多的四卒千军—川剧的群角种种
一个笑话:旧社会,某川剧班社在某码头唱《战船图》《火烧赤壁》,曹操率领83万人马征伐江东。码头上的大爷要戏班真实展现83万人马,不得少了一人,否则就不管饭给钱,还要罚戏。戏班就真的让穿靠子(盔甲)的战将们带领兵卒一一过场,从早场戏走到夜场戏。某大爷看得心烦,问过了多少人马?回答说还早,才几千几百几十几个。该大爷只好结束这场恶作剧,让戏班正常演出。
实在话,舞台只有那么大,剧团人员只有那么多,要为皇帝排朝、要为官吏站班、要为将领打仗,怎样才能解决?聪明的艺术家们采用写意性的手法,以少代多,通过一批群角演员来解决。
群角就是群众角色,又叫“龙套”,过去俗称“吼班”。群角有男有女。女群角一般是扮丫环、彩女(宫女)、道姑等。男群角名目就多了:有黑色长袍、戴红毡帽、拿道板的“马衣”,是为州府县衙审案站班的;有穿太监衣服在金殿值勤的“监衣”;有穿红缎圆领对襟大褂,为帝王将相,文武大员和神仙人物作侍卫前导的“上天龙”;有穿马褂,插一根雉尾的“牢子手”;有穿对襟短褂,有时拿红旗,多数时间执枪拿刀举旗的士兵“褂子”等。他们以四人一组,称为“一堂”,按出场次序称为头旗、二旗、三旗、尾旗。他们要熟悉剧情,要根据不同剧目,不同要求,或站门、或摆队、或打冲锋,要走出几十种路线,摆出几十种队形,这也不是简单的事情。
群角人数虽少,作用却也非常重要。通过一堂、两堂甚至多堂群角的排场和队形的变化,可以转换时空环境,可以烘托气氛。将军如果不带上一堂或两堂兵卒,就只能是光杆一人,身后有了一堂褂子,就足以证明他带领着部队了。因此有“四卒千军”的说法。皇帝排朝、官吏升堂,如果没有彩女、监衣、上天龙或马衣、牢子手等,那才真是“孤家寡人一,不成体统,实在威风不起来。有了他们,戏也才能有声有色、威武雄壮。1956年12月的重庆市第一届戏曲会演大会,重庆市川剧院一团的《牛皋扯旨》获演出奖(这是当时最高的集体奖,大小28个剧目比赛仅5个演出奖),除两位主角外,群角的画面丰富,整齐威武也大有贡献。如果离了他们,舞台上就打不得官司、排不得朝、开不得战,就不知道要减少多少剧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