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下午2点,“成都有戏——2015川剧艺术巡演”来到成都金牛区泉水社区广场。国家一级演员蔡少波、马丽等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名角联袂献艺,让在场的五百位观众大饱眼福。除了悦耳动听的川剧戏歌、赏心悦目的川剧舞蹈,由国家二级演员罗兴康带来的川剧木偶变脸吐火,更是技惊四座,精彩的绝技展示,让现场观众流连忘返,演出结束后,不少居民拉着主办方工作人员表示,“演出太精彩了,能不能再来我们社区演一场?”

川剧木偶戏受欢迎

“这不是川剧变脸吗,竟然是木偶在表演!”“太神奇了!”“再来一个!”当日下午,金牛区泉水社区广场上传出阵阵掌声、喝彩声,闪光灯也亮个不停。数百位观众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国家二级演员罗兴康带来的川剧木偶戏《白鳝观景》以及变脸吐火,让在场观众无不赞叹。

只见罗兴康举着半人高的中型人偶上场,人偶画着浓妆,头戴翎子,手拿手绢,栩栩如生。据悉,川剧传统选段《白鳝观景》讲的是白鳝仙姑趁兄长夔龙赴东皇寿筵之机来到人间,一路上被山川美景以及渔樵耕读之乐趣打动的故事。罗兴康双手灵巧地操控,人偶在悠长婉转的音乐下,抖翎子、耍手帕、闻鲜花、逗蝴蝶,以人偶肢体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动作灵活、细致入微。演出尾声,罗兴康还带着人偶和几位变脸吐火的演员压轴上阵,表演了木偶变脸吐火的绝技,小小人偶在罗兴康灵巧的双手带领下,吐火收放自如,变脸快如闪电,令在场观众折服,成为该场演出的一大亮点。

罗兴康告诉笔者,木偶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西周时期至今,三千余年来历久不衰,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民间艺术,目前木偶戏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川剧与四川木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锣鼓、声腔相互渗透,而且表演也互相借鉴,川剧表演中的木偶身法就来自于对木偶表演的模仿。从事木偶戏表演四十余载的罗兴康介绍,四川木偶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从唱腔、剧目到表演程式广受川剧影响,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种。他介绍,此次巡演中运用的中型木偶,制作需花费数月,要经历打坯、雕刻、喷色、彩绘等多重步骤,还需要为变脸吐火设计重重机关,表演时更得靠多年积累的经验,才能完成百分百零失误的演出。

唐诗宋词川剧新编

当天演出的另一大看点是唐诗宋词的川剧新编、新唱。唐宋名家中,川剧名角最青睐曾在成都生活的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当年,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在游览武侯祠时创作了这首著名的《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这首流传至今的古诗,被国家一级演员蔡少波演绎为川剧歌曲《蜀相》,通俗又不失川剧韵味的新唱法让观众惊讶,“原来川剧也可以这样唱!”随后,青年演员林雨佳演绎了杜甫的《春夜喜雨》,清新的音乐为冬日里的蓉城带来一丝暖意。国家一级演员马丽则带来了川剧唱法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成都美,美成都》。

为了贴近社区居民,成都市川剧研究院的艺术家们,还为居民们送上了川剧喜剧小品《九流相公》,讲的是成都男人“火巴耳朵”的那点事儿,逗趣的表演,插科打诨的段子,将爱贪小便宜又惧内的九流,刻画得入木三分,逗得居民们前仰后合。

白领也追川剧

此次巡演,观众中出现了不少年轻面孔,在泉水社区附近的量力钢材城工作的王小姐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地道的成都人,她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川剧,大大小小的川剧剧目她都会追,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邀约朋友到锦江剧场看戏,如今早已成为业内知名的“骨灰级”追戏族。“我很喜欢陈巧茹,她的《欲海狂潮》、《马前泼水》我都去看过。”她说。虽然当日的演出中,陈巧茹因忙于排戏并未到场,但王小姐仍抽空前来观赏,“这次巡演以川剧戏歌和舞蹈为主,虽然不似大幕戏的宏大,但能近距离看到名家的表演,戏歌婉约动听,舞蹈优美动人,我认为这种演出形式也非常好。”王小姐告诉笔者,“年轻一辈大多不太了解川剧,但这次巡演的方式,把唐诗宋词以及流行歌曲与川剧结合变身艺术歌曲,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很新颖,让居民们既听得懂,也能产生共鸣。” (钟茜)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