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川剧节活动之一、四川省第四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近日在彭州落幕,参赛演员中,不少人携名家、名角亲传剧目参赛,“一对一”“手把手”让经典剧目传承更加原汁原味。
川剧“名家传戏”蔚然成风
1999年首演的《目连之母》,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徐棻采用“故事新编”的方式创作而成,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细节,演绎母子亲情与真挚爱情,赋予传统“目连戏”现代审美和思想意义。
去年初,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决定由当年的主演陈巧茹执导复排《目连之母》,从表演、音乐、舞美、灯光和服装等多方面调整提高,使之更加符合“既是传统风格又是现代审美”的原则。长期跟随陈巧茹学戏,此前已主演过《尘埃落定》《白蛇传》《打饼》《劈棺》等陈巧茹代表作的虞佳,再次被定为刘氏四娘扮演者。
本次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类似的参赛者还有不少,其表演剧目多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定制。四川省川剧院参与角逐的12位演员,都以川剧艺术家“一对一”“手把手”亲传的代表剧目参赛,其中绝大部分为川剧经典折子戏:魏燕的《桂英打雁》由燕凤英指导,张淼的《越王回国》由魏益新指导,杨洪的《钟馗嫁妹》由童志良指导,谭媛元的《打饼》由邱明瑞指导……冯午由于表演能力突出,尤其是水袖、甩发等技巧较为出众,跟随邱明瑞学习《帝王珠》。
“口传心授”只为原汁原味
“脚迈错了”“味道不对”“基本功不扎实”……四川省第四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现场,坐在台下的川剧名角、名导任庭芳不停“挑刺”。此次参加比赛的四川省川剧院演员万多、成都市川剧研究院演员薛川等均由任庭芳指导。“戏曲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带徒’是重要原因。戏曲传承必须‘过手’是学校教育无法完全取代的。”
对这一点,虞佳深有体会。《目连之母》去年初启动复排后,距离首演只有一个多月。这出戏不仅女角戏份重,而且“几乎把旦角的活用完了”,这让虞佳感到非常吃力。“光靠看录像、看老师的演出,只能掌握唱腔、舞台方位这些‘大框架’,许多细节如人物塑造和舞台把控等,必须经过老师当面提点。”虞佳举例说,《目连之母》中有个拿扫把的动作,排练时并不觉得有何玄机,后来在陈巧茹提醒下加入恰当的呼吸姿势相配合,“人物一下子就活了。”
因此四川省一些川剧院团开始将“名家传戏”制度化,使之成为人才孵化、经典传承的重要方式。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院长雷音介绍,今年初,该院专门成立“传承工作部”为师生牵线搭桥。“希望以这种方式解决‘学生不知道找谁学’和‘老师不知道找谁教’的问题,同时分期、分批推出专场展演,供专家和戏迷检阅。”(记者 余如波)
(摘自 《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