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庆大学校园版川剧《桃花扇》就要开演,这群喜爱川剧的90后戴着自己做的道具,穿着自己做的服装上台演出。昨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排练现场,演员们正在一点一点地纠正动作,配合伴乐,为演出做最后的准备。

  《金子》打动 他组建戏曲社团

  原是学习生物工程专业的魏源是幽兰戏曲社的第一任社长,现在已经留校工作的他是《桃花扇》的导演。这样一个理科生因为在大学时看了川剧皇后沈铁梅演出的《金子》后被深深吸引,并创建了幽兰戏曲社。他告诉记者,现在社团有60名团员,来自各个专业,基本都是90后,是目前全国高校中唯一的学生川剧社团。

  《桃花扇》是清朝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原为昆曲剧本,共44出,全部表演完需要40多个小时,后来被各个剧种改编演出。魏源告诉记者,此次演出时间缩减为130分钟,不但保留了爱情的明线,还保留了政治斗争的辅线。为了剧情合理,有些人物会合成一个人物,比如苏昆生和柳敬亭合为一人,把李贞丽拆为老鸨和李贞丽。

  经费不足 自做服装道具

  演员们穿着的蟒袍,戴着的皇帽非常精致,这些服装和道具都是团员们自己手工做的。此次演出的舞美设计王攀本来是学室内设计的,是社团的老社员了,现在已经在川剧院工作的他告诉记者,因为社团经费有限,许多服装和道具没有办法购买,只有自己做。

  “《望娘滩》的帅盔就是照着图片自己估算大小,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做的。”王攀说。而这些帽子的材料也是来自平时生活中的纸板,“纸板廉价又可塑性强。”除了帽子,社团的不少服装也是王攀和团员们自己动手做的,“一般的川剧服装都是绣的,但是我们都不会这样专业的绣法,所以服装上的梅花、龙等都是用丙烯颜料画的。”王攀说,保护得好的话这些服装可以一直用的。为了做服装,社团还专门购置了一台缝纫机,一位团员还把自己家里的缝纫机拿来了。“有些同学会一些缝纫,其他的就是自己现学缝纫。”

  变脸吐火技巧全靠自学

  魏源与川剧的结缘其实在小学时,“当时去看民间的变脸表演,从演员的破绽中发现门道,开始研究变脸。”但魏源真正掌握这个技巧还是在大学时。除了变脸,吐火也是魏源自学的一门技巧,“吐火其实很危险,最开始不知道什么燃料好,酒精这些都试过,最后选择了煤油,但是这个火的大小没办法控制,煤油也有毒,不小心吞下去就很恼火。”所以魏源表演吐火都是只有一个人在舞台上时。

  除了魏源,社团里的成员几乎都没有川剧表演基础,为了学习川剧唱腔,团员们都是通过看视频模仿专业演员的唱法,“川剧院的老师也来给过我们一些指导。”今年大四的李彭源是材料制造专业的学生,担任老鸨的角色,还有不少唱戏。她告诉记者,从小就喜欢唱歌,也学习过古筝,才加入社团的时候,为了唱好,她常常在校园湖边练习,“每天早上或者晚上,在树林里,不让别人看见。”李彭源说,这样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连室友们也渐渐喜欢上古典的东西,在看完李彭源表演的《桃花扇》后更是喜欢上了川剧。

  重庆晚报记者 柳青 杨帆 摄影报道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