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1点半,龙马潭区小市上大街16号龙潭剧社门前,66岁的徐仁有在仔细看黑板上的节目表。当天,是龙潭剧社节后复演的日子,上百戏迷前来捧场。

徐仁有是泸县石桥镇洪安桥村人,当天转了几趟车进城,就是奔着龙潭剧社节后复演第一天的演出而来。徐仁有从小就爱看川戏,这些年村里几乎没有演川戏的,总觉得缺了什么。前两年偶然看了龙潭剧社上演的一场戏,勾起了他的戏瘾。去年有一段时间他连续看了 9 天戏,不想麻烦城里的亲戚,就连续住了9天小旅馆。

走进龙潭剧社,徐仁有发现还有不少人比他来得更早。原来,龙潭剧社春节前按惯例暂停演出,好些戏迷已经1个多月没看戏了。再加上当天戏班里还有两位新演员也要登台,戏迷们都想来听一听他们的嗓子如何。

没有戏看的日子难熬

龙潭剧社是活跃在泸州十多年的民间剧社,日常演出时间是每天下午2点半,暂停演出时间也相对固定。每年春节和夏天最热的时候,龙潭剧社都要暂停演出。这段日子,没有戏看,对戏迷来说最难熬。75岁的李贵生说,没有戏看,就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龙潭剧社的戏迷基本彼此都认识。这一天,还有戏迷通过买票“办招待”来庆祝复演。当天唱的第一场戏是《包公赔情》。饰演包公的胡绍林在龙潭剧社呆了十年,已经73岁的他唱了 50 多年戏,嗓子和身法仍然不错。饰演嫂子的演员也是熟面孔。听到尽兴时,有几个戏迷起身走向台前,掏出10 元、20 元,朝着想打赏的表演者方向一点,放在台前。

戏台两边,分别挂着“粉墨古今寓教于乐”、“演绎往事启思迪想”长匾,点出了戏迷喜爱川剧的原因。

81 岁的赵志忠说,川戏有高台劝化的作用,以前很盛行。《包公赔情》就是教化人不要贪污受贿,否则会遭惩罚。李贵生说,川戏里宣扬的是真善美,听了一辈子戏,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要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台上人在唱,台下有人低声和。

暗色的剧场里,有不少戏迷半阖双眼,双唇蠕动,手打着拍子。对于戏迷来说,这些戏看了许多遍,戏词已深深记在脑海里,但仍是百听不厌。

第二场戏是班主张德华带着新人小生演的 《上游庵》。新人亮嗓,让人惊艳,打赏的钱也明显多了起来。

接外活儿养剧团让川剧唱下去

虽然春节期间暂停在小市上大街的日常演出,但龙潭剧社班主张德华和演员们整个春节基本没有休息。

龙潭剧社的演出票价 15 元一张,茶任喝,多时百来人,少时几十人。戏班养着二三十人。剧社要运转起走就必须在外边找活儿。

春节期间,是龙潭剧社接活儿的高峰期。张德华需要以这种方式赚钱来维持剧社的运转。春节期间,龙潭剧社辗转在重庆市的区县、自贡富顺多地演出,有些老戏迷为了听戏,约定好轮流追着龙潭剧社走,与剧社人员吃住在一起。

这个外活儿是迫于生计。但另外一条活路却是张德华打心眼里喜欢的。去年下半年,龙马潭区有关部门找到她,请她每周到安宁、长安乡村少年宫教孩子们川剧。提起这群孩子,张德华眉飞色舞,拿着手机翻短信说,“这几天娃娃些开学了,发短信给我,‘张老师,好久来给我们上课哦?’”

然而,除了收支平衡,张德华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还有很多:演员和戏迷都越来越老,且老戏迷胃口高,必须不停有新人来吸引戏迷。

这些,戏迷们早就讨论过了。戏迷徐仁有说,年轻人不耐烦听咿咿呀呀半天都拿不出来的戏。年轻人看不懂戏,甚至不看戏,川剧如何唱下去?

加强扶持,留住川剧“火种”

一位周姓老戏迷建议,现在泸州提倡的“川剧进校园”的措施虽然不错,但只是普及川剧。我市还应该建立专业戏曲学校,培养专业人才。毕竟,十年难成一个角儿,川剧演员讲究身法眉眼指爪派头都要有。不管是对存活在民间的草根剧团,还是专业剧团,都应该有更大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在支持剧团提升自身能力上。

记者 朱虹

上一页[1][2]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