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在本周六上演的川剧《焚香记》已经进入最后阶段的排练,昨日排练现场,今年已经71岁的司鼓余厚云正有条不紊地指导乐队。从1959年至今,余厚云从学徒变成师傅,参与川剧演出无数……作为一名老川剧人,余厚云对川剧传统戏爱得深沉,川剧《焚香记》更是寄托着他深深的情感,在他的家中,一直珍藏着一本39年前的《焚香记》剧本。1959年,还是成都市川剧院学徒的余厚云第一次接触川剧《焚香记》,如今,在成都市川剧研究院重排《焚香记》之际,他又将全部技艺无私传给徒弟们,“一本珍藏39年的剧本,见证了我对川剧的热爱;一部《焚香记》,见证了川剧人的代代传承。”余厚云动情地说。

口传心授学习《焚香记》

昨日记者来到余厚云家中,他找出了珍藏39年的川剧《焚香记》剧本。泛黄的书页上,墨迹已开始淡去,“这上面还印着剧本整理时间:1978年3月。”说着,余厚云小心翼翼地翻开剧本,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还留着他当年的笔记。余厚云告诉记者,由于从小喜爱川剧,1959年他考入成都市川剧院做学徒,这一年,川剧《焚香记》出国演出大获成功。虽没能一同出国演出,但随后在蓝光临演出该剧时,他作为学徒参与了演出,终于圆了心中的梦想。“这部戏是市川剧院的保留剧目,是当年三个团轮番演出很多场的‘窝子戏’。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与老一辈川剧人的帮打唱有很大关系,它给后来的川剧鼓师、帮腔、演员等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

余厚云回忆说,川剧《焚香记》剧组回国之后,余厚云和师兄弟们一起学习了《焚香记》。当时学戏主要靠老师们口传心授的“心谱”,“我们学这个戏时,没有剧本,也没有更多教学设备,完全靠老师口传心授。老师在上面打,我们就得立马拿出本子来记,用的是什么调、帮的是什么音……不敢有一丝大意,有时也会遇到自己听不懂的呀,但哪怕是音符,也要把它们记下来,回去再慢慢跟着哼,下次老师再打这个曲子,心里就有数了。”

珍藏剧本 传承艺术成就

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余厚云,又在1978年与川剧《焚香记》重逢。当年的司鼓、被推崇为川剧鼓师“老天牌”四大天王之首的王官福,还把很多唱腔,尤其是帮腔,做出精妙的改动。提起这位老师,余厚云连连赞叹他的高超技艺,而自己除了全力以赴演出,还将这本珍贵的剧本珍藏起来。

“可能在其他人看来可有可无,但这些资料我们把它保留起来,如果有机会重排,就有资料和依据。”把自己排过的剧本收藏起来,已成为余厚云的习惯,如今,家里收藏的剧本已经装了一柜子,具体有多少他自己也数不清。不仅如此,有口述资料、会议纪要等,他也来者不拒。“这些资料很重要,因为川剧鼓师除了要掌握演员动作以外,对高腔的曲牌、对帮打唱的节奏,都必须全盘掌握。演员在舞台上的节奏、情绪,都和鼓师有很大关系。”余厚云说,“除了文字资料,我这里还收藏有老川剧艺术家的口述资料。一批老艺术家走了就会带走一批戏,我们把他们的艺术成就传承下来,就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薪火相传 《焚香记》再次上演

1978年到2017年,时隔39年后,川剧《焚香记》又将重登舞台,这让余厚云欣慰不已。排练中,余厚云多次拿出自己心爱的剧本与剧组成员们研究学习,“这个剧本里凝聚几辈川剧人的心血,如今重排川剧《焚香记》,年轻人通过这个剧本向老一辈川剧人学习,可以说,一部《焚香记》,见证了川剧人的代代传承。”据了解,在此次演出中,余厚云已放手让徒弟们去打,而自己则是为整个乐队做把控。

如今学戏的便利让余厚云感叹不已:现在年轻人下载一份电子版掏出手机就可看唱词,录下视频就可以免去绞尽脑汁地回忆表演细节,“虽然学戏方便了很多,但川剧剧本必须要背熟。”作为老师傅,余厚云对徒弟们的要求丝毫没有松懈。“老师,《打神》中的这段鼓,我感觉自己掌握不是很好。”在排练现场,听到徒弟杨军的求助,余厚云张嘴就哼起《打神》里的曲牌,和着师傅的声音,杨军的节奏也越来越好。“剧本中有着川剧的精华。剧本的主旨,作者精心安排的曲牌、唱腔,都在这小小的本子里了。这个小小的剧本可以提醒今天的年轻川剧人,川剧艺术传承,离不开辛勤的耕耘和付出。”余厚云说。(记者 李雪艳)

(摘自 《成都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