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美术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在戏曲的舞台上无处不体现“忠、孝、仁、义、礼、廉、耻”,人们也因此懂得了真善美和假恶丑。故陈独秀先生曾说,“戏苑乃普天之下大学堂也,优伶者乃天下之大教师也。”近两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戏曲,并相继由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戏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措施,四川省政府也相应出台了关于戏曲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也出台了戏曲进校园的若干意见和措施。这些对我们从事传统戏曲的文艺工作者来讲,是一次大好的机遇和历史责任。

目前,不少人认为“川剧就是变脸,变脸就是川剧”,实际上这是对川剧的一种误解。川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能充分体现巴蜀人民的人文精神。在当今社会,“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戏曲艺术的发展需要我们活态化地去传承和创新。只有这样,传统的川剧艺术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世界著名的三大戏剧是印度梵剧、希腊悲剧、中国戏曲,到如今仍在流传和发展的却只有中国戏曲,迄今也已有千年的历史。川剧是中国最古老的八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已有300多年历史,是中国戏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6年,川剧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年代初是川剧最辉煌的时代,1952年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川剧《柳荫记》荣获演出一等奖、陈书舫荣获表演一等奖,川剧《秋江》的周企何荣获表演一等奖,并到中南海进行演出,得到中央领导人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9年川剧成为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地方戏曲剧种,赴东欧四国演出,演出剧目有《焚香记》等。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成都金牛坝连看了三场折子戏演出,从此开启了全国传统戏曲的解放,四川省委同时提出了振兴川剧的“八字方针”——抢救、继承、改革、发展,之后更是涌现出了以魏明伦、徐棻为代表的著名剧作家,代表作品有《巴山秀才》《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死水微澜》等。近年来,川剧已出访了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多次演出。

川剧《诗酒太白》饰 唐明皇

川剧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剧本文辞、唱腔音乐、程式功法、行当类型、服饰道具、独到绝技等方面。

川剧剧本的文辞美

川剧剧本的文学性非常强,语言风趣、幽默。上个世纪50年代,以川剧《柳荫记》为代表的大幕剧成功上演后,受到全国各地方剧种的热烈追捧。京剧将全本《柳荫记》和《秋江》移植到了京剧舞台上,由名家叶盛兰、杜近芳等担纲主演,演出引起了巨大轰动,其中的唱词、念白等几乎都没有做过任何改动。许多名剧折戏,如《情探》《摘红梅》《评雪辨踪》等还成为了教材范本,如《情探》中王魁的一段唱词“更澜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

川剧《诗酒太白》饰 唐明皇

在我看来,川剧剧本文学性强的因素之一在于其地域性。四川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拥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历史上不仅许多文人骚客都曾游历蜀地并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四川本土更是人才辈出,古代有李白、苏轼等,近代有巴金,当代有马识途等。特别是近代这些文学大家,他们对川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川剧艺术家和文学家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相互借鉴,文学家们对川剧剧本的唱词、文本结构等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而剧本语言的风趣、幽默则源于四川人骨子里的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正是基于以上这些因素,才有了后来舞台上那些长演不衰的经典剧作。

川剧唱腔的音乐之美

要了解一个剧种首先要从该剧种的音乐、唱腔出发,正如当我们听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自然就会想起黄梅戏;听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就会想起豫剧;听到“站在了船头观锦绣,千红万紫满神州……”便会知道这是川剧。川剧的唱腔音乐涵盖了中国所有戏曲音乐的样式,形成了“昆、高、胡、弹、灯”五腔共和的形式。通过这五种声腔,听者可以感受到川人开放、乐观、包容的文化态度和敢于创新、创造的进取精神。

川剧《拾玉镯》饰 傅朋

“昆腔”是说明川剧文化融合的最好典范。四川是一个移民大省,历史上就有“湖广填川”的典故。当时,随着移民迁徙而来的,还有一些江浙当地的戏班。这些原本用吴语唱昆曲的戏班入川之后,迫于语言限制,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改用四川话来唱昆曲,同时借鉴吸收了四川的民族音乐元素,以此形成了“川味昆腔”。如川剧《御河桥》中的一段昆曲“小桃红”:“我表妹,真美貌,眉清目秀柳条腰,好一似月宫仙子袅袅婷婷步下云霄……”。

川剧《摘红梅》饰 裴禹

“高腔”是川人最喜欢的曲调之一,也是川剧最主要的唱腔音乐。据统计,在川剧几千个大小剧目中,有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剧目都是用高腔来演绎的。而实际上高腔并不是四川本土的唱腔音乐,它来源于江西弋阳腔,属于曲牌体,如【梭梭岗】【园林好】【一枝花】【月儿高】等。传统的高腔就如青歌赛的原生态唱法一样,并无音乐伴奏。八十年代初期,以川剧《芙蓉花仙》为代表的改革川剧,大胆地运用了现代通俗音乐以及民歌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受到了年轻观众的欢迎。该剧已上演三千余场,高腔采用“一唱众和”的徒歌式演唱,运用“帮、打、唱”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音乐风格。

川剧《放裴》饰 裴禹

“帮”是指“帮腔”,在旧社会以男鼓师代帮腔,解放后改为了女生帮腔。帮腔的作用有很多,如为演员定调、帮助演员进入角色、营造氛围、控制舞台气氛、描述景物、作为对话叙事、代表观众心声等。“打”是指“打击乐”,川剧打击乐在全国戏曲剧种中是独树一帜的。打击乐分“文场”和“武场”,十分讲究打“人物”、打“剧情”。如《石怀玉惊梦》中,唱词“亏心事儿做不得”后面,便出现了一个表现情绪的重锤锣鼓的打击乐。打击乐的作用有控制舞台节奏、烘托环境气氛、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动作力度、帮助介绍人物、调动剧场秩序等。“唱”是指“唱腔”,川剧高腔对演员的要求很高,要有极好的嗓音条件,不仅要能唱低音、中音、高音,甚至有的高音比帕瓦罗蒂的音区还高。如二度梅花奖获得者陈智林演唱的《托国入吴》中的“灵魂儿早入在庙堂”一句,这句唱法极具亮点。戏曲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唱声容易,唱情难”。因此,高腔特别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胡琴”源于徽调板腔体音乐体系,以小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分为“西皮”“二黄”两类。

“ 弹戏”源于陕西等地区,属于板腔体音乐体系。“乱弹梆子腔”即陕西秦腔,以盖板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唱腔分为“甜皮”和“苦皮”,其音乐高昂、粗旷,并伴有梆子敲击节拍。

“灯调”来源于四川川北一带(现今南充等地)的民歌小曲,分为“曲艺音乐”和“灯戏音乐”等,是川剧五种声腔中唯一的本土戏曲音乐。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常见于四川民间的传统庆典、祭祀歌舞等表演上。灯戏声腔的特点是乐曲短小、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旋律明快,具有浓厚的四川地域韵味,十分接地气。灯戏的代表剧目有《裁衣》 《闹窑》 《滚灯》等。

川剧程式功法之美

戏曲十分讲究“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这也是戏曲最具特色的地方。川剧老一辈艺术家们通过钻研摸索,逐渐形成了一套川剧专属的程式功法。

川剧《双合印》饰 董洪

(一)手法:前辈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组合形成了“百字指法”。通过这些指法表现天、地、日、月、夜、风、云、雷、雨、雪等内容,这些指法对戏曲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眼法: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川剧艺术家们在“做戏全凭眼,情景在心生”这一艺术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恨眼、定眼、羞眼、蔑视眼、思考眼、呆痴眼”等眼法。

川剧《放裴》饰 裴禹

(三)身法:“身”指身段,“法”指法则,也有专家称为“身段的法则与方法”,也有老艺术家称“法”为“发”,即水发功的意思。身是外部的总和,韵指内在的神韵和体验,因此,身段要讲究神韵,要做到“神形兼备”。

(四)步法:台步是戏曲演员最基本的功法,演员一出场就要能够融合表现对象的气质和人物身份。步法分为慢步、快步、占占步、文生步、武生步、丑角步等。身段的动律和造型如同书法艺术,小生身法的动律有时像行草,有时像楷书,还有时像篆书。如梁山伯的性格老成、斯文儒雅,因此在表演上,他的动作就需要像楷书一样规整;而唐伯虎的性格开朗、潇洒风流,他的表演上就需要如行草一般飘逸。

川剧的行当之美

中国戏曲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而川剧行当则统称为小生、旦角、花脸、生角、丑角五类。

小生分为文生、武生、武小生,川剧文生在全国地方剧种中最具特色,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川剧表演艺术家蓝光临先生把文生分为了六大类型:风流潇洒、斯文儒雅、瓜嗲媚秀、穷酸落魄、气派官生、贩夫走卒。文生的表演功法十分丰富,其中褶子、扇子的功法尤其著名。

川剧《放裴》饰 裴禹

旦角方面,除了与其它剧种的共性之外,川剧比较独特的就是“鬼狐旦”,这是因为川剧中的“聊斋戏”较多,观众也十分喜爱此类剧作。

川剧的丑角在全国各剧种中享有盛誉,川剧丑角分为袍带丑、官衣丑、龙箭丑、褶子丑、襟襟丑、武丑、老丑、婆子丑等。丑角的代表性人物有周企何、陈全波等,代表剧目有《秋江》《迎贤店》《黄沙渡》等。

戏曲的服装道具之美

川剧《周仁耍路》饰 周仁

(一)小生褶子:川剧褶子在制作上有一些特殊的讲究:如开衩高,离袖仅寸许,前踢后翻不至牵扯;前襟素色,除领口外旁无绣作,踢舞时不显重坠;质地轻薄,以双绉为佳。褶子功是川剧最独特的技巧,分为踢、顶、蹬、勾、掺、拈、理、撒、衔、端。通过对褶子的运用,能较好地刻画角色的不同性格、不同遭遇和不同处境,若要论褶子功表演,当数《放裴》最为独到。

(二)小生折扇:川剧小生表演艺术家们把小生折扇总结成了三十首扇子功法名称,如恭敬挽开扇、看物凤尾扇、心悦指转扇、窃听假顾扇等。在川剧中,对扇子功的运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逼侄赴科》,其中潘必正与众尼姑的那段表演,展现了小生折扇的多种技法,动作行云流水,非常优美。

川剧独到的绝技之美

川剧独到的绝技有变脸、变胡子、藏刀等,展示这些绝技的典范有《白蛇传》中的“金山寺”一折、《打红台》中的“肖方杀船”一折,以及《花荣射雕》等。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彭海清表演的《打红台》赞不绝口,还撰写了多篇文章进行赞美,特别是其中的“藏刀”特技,尤其经典。

总之,川剧是一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行为艺术,程式技巧是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演员们必须苦练。老一辈艺术家们也常说,“三生当不到一熟,三熟当不到一精,三精当不到一随”。因此,要想真正塑造好人物形象,除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必须加强文化理论修养,这样才能达到“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情不动人,戏无技不惊人”的最高艺术境界。

向美国博士白艾伦传授川剧褶子功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