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艇是我国第一届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1984年,他凭借在《逼侄赴科》《放裴》和《问病逼宫》中的精彩演出夺得梅花奖,此后大奖小奖收获无数。早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时,晓艇就以川剧《鸳鸯谱》中的小生角色,在北京赢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

我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必须专注于川剧传承的活动。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咱们川剧发扬光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川剧剧场。 —晓艇

A

历练篇

似水流年

小巷里的“戏迷”时光

晓艇老先生说,他出生在旧成都东城边的下莲池。那地方听着地名觉着雅致,可环境却糟透了。他的父亲靠着拉人力车盘家养口,晓艇儿时也读过两年的私塾。“可生活太艰难了,大概是在七八岁,我不得不辍学回家了。”

晓艇有些感叹,“穷人家的孩子能玩些什么呢?无非是跟着街上的孩子们东奔西跑……”还好,他并未把自己仅仅局限在顽童的队伍里,长辈们爱听戏,亲戚也是唱川剧的,他跟着耳濡目染地,也成了个小戏迷。家的附近有一家当时很有名的戏团—华瀛大舞台,时常有京剧班子在那里主唱。“刘奎官、刘荣琛、蒋宝盈……这些人都是那里的名角。”晓艇的目光锁在远处,嘴角微微上扬。

记忆是美好的。“可家里穷啊,我根本买不起票。但我有绝招。”说到这里,晓艇不好意思地笑了。

“我跟在前面的大人后面,等到检票时,偷偷地拉着别人的衣角,验票的以为是别人家的孩子。当然有时候也不拉衣角,那更辛苦,趁开演前躲进剧场里,找个地方藏好。等到验票过了,就名正言顺地看戏了。”晓艇老师觉得那方小小的舞台,像一个巨大的磁铁,而他这块小磁石就这样轻而易举且深深地被吸引了进去。

就这样,晓艇小小年纪也学着舞台上的扮相玩起来了,“我喊来一帮小娃娃,用玉米须、蒜薹头子串成串串,挂在耳朵上当胡子,把鸡公毛绑在头上当野雉翎子,舞枪弄棒,‘唱’给街坊看。他们看得眉开眼笑的。夸我精灵,还劝我的父母送我去学戏。我的姐夫是唱川剧旦角的,见我精灵,也主张我去学戏,找碗饭吃。”

于是,姐夫带着年幼的晓艇去了彭县一家有名的草台班子—聚丰剧社,拜师王登福学唱花脸。那时的戏班老板多少有点刻薄,见着新学徒总觉得不能养着吃白饭。就在晓艇到剧团的第二天,老板就让他出台“露露相”,想看看这娃娃有没有吃这碗饭的天赋。没想到,这8岁大的孩子,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一片,居然不怯场。

晓艇记得,他那天演的是一出《三尽忠》,晓艇被安排扮演娃娃生—皇太子,一句台词也没有,进出“马门”还得由大人牵着走。也许是晓艇平日里看戏和“唱戏”的功底在,走出马门的晓艇完全不怯场,还能配合大人的表演,做点小眉眼(小动作),引起台下观众的怜爱,纷纷鼓掌,还把老师给逗乐了。

就这样,晓艇开始慢慢学着穿书童、打轿旗、穿马衣……这些跑龙套的小角色,开启了晓艇的舞台生涯,也正是因为这些“跑龙套”的小角色,奠定了他的川剧舞台基础。

但学戏的生涯并非一帆风顺。1949年末,晓艇跟着戏班去了新繁。那时临近解放,驻扎在新繁的国民党军队正等着解放军来接管,闲得无聊,就让戏班犒劳演出。那天,王登福老师唱得一出《打锅上堂》,讲的是儿子不孝打老子的故事,王老师在台上顺口唱了一句:“你娃娃打我,二天我送你去当兵。”唱者无意听者有心。哗啦啦地,台下当兵的立即闹起来。“嘿,戏娃子居然骂我们是儿子!打!”他们扑上来就开始用石头砸东西。吓傻眼的老师丢下晓艇就往后面的菩萨庙里躲,而晓艇只有跪在地上不停地给他们磕头道歉。躲在菩萨后面的老师,直到半夜外面的人走完了才敢出来。然后打发晓艇回成都老家。

解放后,大概12岁那年,晓艇又进了一家私人剧团,“有人就介绍我去演娃娃生。剧团里名角荟萃,有陈书舫、王国仁、谢文新等,我又拜唱小丑的王国仁为师,他教我一些娃娃生诸如《送米》的安安,《打猎回书》的咬脐郎等。”

B

心愿篇

传道授业者

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川剧

褪去了往日的光环,晓艇说,自己的生活回归到一个普通老爷子的状态。每天睡到自然醒,看看电视上上网。

“你们年轻人说的冲浪,我不太懂,但我喜欢在网上看国家大事,看看国际形势怎样了,当然也会关注川剧的境况。我也有QQ,但不太喜欢用。当然,我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接孙女放学,看着她在屋里跑趟子,我就满意了!”晓艇说。

现在,晓艇老两口最大的乐趣,就是每天与孙女在一起的时光。难怪客厅里到处能见小孙女的玩具,书本。“这些东西都不能碰的。只有她自己可以。”晓艇对小孙女言听计从。天天跟着她转也不累。

“老头子对孙女爱得很。当时在医院就一直抱着不松手。”说起孙女,两个人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孙女最跟爷爷亲。“我看我的那个孙女啊,被医生抱出来就冲到我笑。眼睛那个漂亮啊,像关之琳,我灵感一来就给她取个名字子林!”晓艇很得意。

“这也可以说灵感!”晓艇说,他曾带孙女看自己的演出,小小的孩儿居然能一眼就认出了舞台上化了装的爷爷。就连爷爷年轻时的照片,她也能正确指出。“她真的是太精灵了。毕竟是一家人啊!”看着他们幸福的模样,屋子里的人都笑了。

晓艇在退休后的日子仍是忙碌的,上个月他还演了一出《归舟》,跟一些孙辈的孩子们一起登台,被台下的观众惊叹“嗓音不倒!”

晓艇说,他甚至还要去支持一些民间的剧团演出。“那些人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觉着他们挺不容易的。为了满足观众,他们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下来。每次我去的时候,他们都说票能卖到100元一张。”

川剧名家、梅花奖得主陈巧茹与晓艇有着很深的渊源。陈巧茹回忆说:“1987年,晓艇作为评委和负责川剧艺术的领导,为川剧《四川好人》挑选女主角,当时有甲乙丙三组演员,我所在的丙组年纪最小,晓艇老师一下子相中了我!”1987年9月,陈巧茹生平第一次进京,在首都戏剧舞台主演了《四川好人》,从此声誉大震。

现在,更多时间,晓艇的身份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有时候是芭蕾舞蹈团的老师,教教他们学身段。有时候他去香港讲学,为艺术学院讲课,讲讲发音等等;重庆市川剧院重排《玉簪记》,晓艇的爱徒孙勇波担纲主演,院长沈铁梅女士专门邀请晓艇前去帮忙指导。沈铁梅说:“这部戏必须要晓艇来教扇子功和褶子功,还要请晓艇老师在手法、眼神等细微处把关。”

晓艇老人爱川剧,他希望能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把一身的玩意儿、一身的本领和一身的戏都传下去。晓艇强调,自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就必须专注于传承的活动。“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咱们川剧发扬光大,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川剧剧场。”

C

家庭篇

相濡以沫

幸福家庭是事业的基石

晓艇老先生有个和睦的家庭,干净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这全得益于家里的女主角—老先生的太太王竹慧。

一直在内屋忙着的王竹慧是个内敛的人。她一边听着晓艇说话,一边忙活着找寻当年的照片。偶尔她会插上那么一两句,都是在提醒老先生。当摄影记者为老先生拍照时,老太太竟然躲进了屋里,怎么也不愿意拍一张合影。可她的目光却从未离开老先生,“头抬起一点。手拿下茶杯……弄个造型吧,感觉像在思考。”晓艇在老太太的指挥下,一一到位,原来真正的幕后军师在此啊。

关于两人的相识,晓艇好像不愿多说。“王竹慧以前是川剧学校的尖子学生,到我们这来实习……”一边说着一边摸了摸嘴角,有点不好意思。旁人都笑了。“是师生恋哦!”晓艇赶紧摆摆手,“那时候不能谈恋爱的。”接着他又不说话了,只是一个劲地笑。还是老太太解了围,从屋里拿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那是当年一本关于晓艇的艺术探讨的书—《晓艇表演艺术初探》。“这里面有写啊,讲了我们的故事,你们可以看。”老太太递过书,抿嘴一笑,跟老先生一样害羞。

原来,他们因川剧而结缘。上世纪50年代末,来剧团实习的王竹慧和晓艇,并没什么交往,但相互之间的爱慕却深深埋在各自的心底。在晓艇的心中,王竹慧主演的《杨门姐盗刀》早已留下了美好印象;而晓艇的那股拼劲和钻劲又使王竹慧由衷地产生出爱慕之心。就在成都市青年川剧团赴京演出《白蛇传》前夕,晓艇临危受命要演出韦驮亮相时的“踢慧眼”,别看这只是个“踢尖子”但却是已故表演艺术家康子林的绝活,快失传了。

为了这出戏,晓艇一连半个多月,踢腿下腰、废寝忘食。甚至还把脚跷起绑在床栏柱上,下腰硬练。上半身与下半身几乎成了两条平行线。一天中午,晓艇一边练功,一边默默地鼓励自己,想起王竹慧那双大眼睛,他一股劲地用脚踢额头。就在他张嘴喘气之时,一颗水果糖塞进了他的嘴里,他猛地抬头,却原来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王竹慧,正在那里,向他微笑……后来,晓艇表演韦驮,踢慧眼踢得又准又好。

据说,坊间还曾经传出佳话。“晓艇的尖子踢得好,踢开了艺术和爱情的慧眼!”

采访中,我们问晓艇做过最浪漫的事是什么?没想到老人居然又红脸了。半晌,他才幽幽地说:“那年我去杭州演出,给她买过一把油纸伞。绿色的。她到现在还留着。”“那可是定情信物。”我们惊叹了,晓艇又习惯性地摸摸嘴角,“呵呵,算是吧!”没有惊涛骇浪的爱情故事,晓艇老先生和老太太的感情如潺潺溪水,偶尔蹦出来的水花,这也是他们生命里最动听的音符。能想象有多少个细雨绵绵的天气,年轻的王竹慧打着一把油纸伞,缓缓地走过成都的小巷,会叮嘱那时的晓艇,好好排练。

我们翻看着夫妻俩人年轻时的结婚照,郎才女貌,绝对的偶像派。我们问,晓艇夫妻俩可有同台演出过?毕竟当时的两人分处在不同的剧团。“当然演出过。我们演过一个爱情故事《醉战》,讲敌对双方的两个人。男的打不过女的,就开始耍赖。对女的死缠烂打……”晓艇的嘴里称老太太为“王老师”“现在王老师是领导,我什么都要听她的。人老了,腿不好了,身体也不行,所以全听她的。”对于老伴王竹慧,晓艇总是感叹。“这个家,多亏了她!”

王竹慧回忆说,“当时我们两个孩子,老大早早地被弄去开公交车,就开水碾河到蜀都大道这一截。一次,有个老年人上车发病了,他二话没说开起公交车就往医院跑,事后老人的儿子来感谢他,是个大老板,人家就说,你不应该开公交车,你应该去读书。如果有困难我愿意支持你!”儿子愿意重新拾起课本,老两口自然高兴,但不菲的学费是个难题,他们又不愿向人伸手,“老头子偷偷地卖过画,他之前有一些名人送的画,但为了孩子还是拿出来了。”王老师说到这还有些心痛,唯一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在一年多的突击学习后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是一名律师了,女儿的生活也不错。

1966年,晓艇与王竹慧的结婚照。

1966年,晓艇与王竹慧的结婚照。

2013年8月1日,晓艇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2013年8月1日,晓艇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1980年,晓艇在川剧《红梅赠君家》中饰演小生裴禹剧照。 1980年,晓艇在川剧《红梅赠君家》中饰演小生裴禹剧照。 2013年除夕夜,晓艇全家福。 2013年除夕夜,晓艇全家福。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