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是我国地方戏剧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四川地区,也流行于贵州、云南、西藏部分地区。<!--advertisement code begin--> <!--advertisement code end-->

川剧产生于18世纪中期,即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它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经过许多前辈艺人的辛勤劳动,以及成功吸收了古典戏曲的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四大声腔和本地区的民间灯戏精华,在这些戏曲流入四川以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及民间音乐的影响并相结合,经过长期的改造、演变过程,这才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以及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四川地方色彩的地方剧种。

川剧在初期还只是一些班子,这些班子只用一种声腔形式,如纯粹的丝弦班子(胡琴腔),著名的就有成都的“泰洪班”,重庆的“毕胜班”、“吉群班”、“同庆班”,稍后也有把胡琴腔、高腔等混合组成的“皮河两开”班子。而真正把川剧的几种声腔形式结合起来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各大城市建立了茶馆的时期,它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由于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茶馆,这一市民固定的娱乐场所,从客观上为川剧提供了理想的场所和较好的物质条件。而且不仅是这些专业的班子,老百姓也喜欢参与进来,这种业余的表演,四川称为“玩友”或“围鼓”,是老百姓重要的文娱活动方式,这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群众基础。解放后,川剧发展得更加完备,整理出大量的完整优秀传统剧目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剧目。到八十年代以后,四川省专业川剧团就有127个之多,云贵也有十几个专业团体。

川剧是一种以音乐、舞蹈、念白作为表现手段,以写意为主,虚实结合的表演艺术,它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展现了广阔的内容。

在音乐上,川剧音乐独具特色。其打击乐非常精彩,川剧锣鼓是各种剧种打击乐中最优秀的,它音响强烈,节奏鲜明、多变,音色别具一格,牌子非常复杂,极其多样,贯穿五种声腔,与演员的唱、做、念、打丝丝相扣;川剧的吹打乐也是川剧中最重要的内容,有许多唢呐曲牌和锣鼓套打;川剧丝竹乐常用胡琴、笛子曲牌演奏,使用上,昆腔用曲笛,胡琴腔用小胡琴,弹戏用盖板,灯戏用“迷胡子”伴奏,音乐风格多样,极富艺术特色。

在角色的造型上,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过去全由男演员担任,在上世纪初开始出现女演员,改进和丰富了旦角表演艺术。

川剧化装,其精致与艺术性,不亚于京剧,净和丑都有脸谱,丑角的脸谱是在鼻梁上涂白色方块,人们称为“化鼻梁”,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寓庄于谐;净角,又称为“花脸”,脸谱造型丰富多彩,忠奸分明,黑色代表刚毅正直,白色代表奸诈狠毒,红色代表忠勇性烈,绿色代表侠骨义肠,蓝色代表刚强坚毅,黄色代表残忍暴虐,金银脸代表神圣威严,高度的概括性和想象力,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川剧有许多蜚声全国的名角。旦角里,著名的演员有阳友鹤,陈书舫、竟华、杨淑英;生角里,著名的有天籁、贾培之、张德成、司徒慧聪;丑角有杨成基、周企何、周裕祥、陈全波。他们蜚声全国,其中,中国邮政发行过陈书舫的记念邮票,是她在《思凡》中的扮相;周企何被誉为与京剧里萧长华同名的川剧幽默大师;阳友鹤和周企何表演的《秋江》里,演员仅靠一支木桨,以神代形,展现出一派波光粼粼、小舟荡漾的风光来。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赞誉道“我们都不敢演“打鱼杀家”啦!”;川剧传统名剧《白蛇传》里,《金山寺》一场,紫金铙钹三变化身,护法韦驮踢开慧眼,风火二神呼风吐火。变脸是川剧中最有名的技巧。

川剧的浓郁生活气息,四川人幽默诙谐的民俗,使川剧喜剧剧目非常丰富,这不但使川剧本身非常吸引人,而且还被许多兄弟艺术或兄弟剧种借鉴,入夏梦主演的《抢新郎》、韩非主演的《乔老爷上轿》、张君秋主演的京剧《望江亭》、金采风主演的越剧《碧玉簪》、木偶艺术片《一只鞋》,都取自川剧优秀传统剧目,还有许多与其相关的,如近年的电视片《傻儿师长》、《傻儿军长》等。

川剧的剧装非常精彩,着装是以闻名中外的蜀绣制作,金丝银线,绘龙描凤,绣禽刺兽,百花簇拥,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头饰精致复杂,美不胜收。

川剧在解放后的三十年间,取得辉煌的成就,恢复、整理和改进了一大批的优秀传统剧目,并创作了大量新剧目。八十年代以后,更是蓬勃发展,在许多兄弟剧种,甚至秦腔等都逐渐衰落时,它却取得夺目的成绩,其中被称为“鬼才”的自贡川剧团魏明伦,几乎每年都有佳作出现,其中,象《巴山秀才》、《潘金莲》等,轰动全国,去年,他排出的川剧新戏《图兰多》与张艺谋诠释的歌剧《图兰多》在北京同期上演,非常优美,得到好评。这显示了四川川剧界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精神。它的未来充满希望。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