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率先报道了梅花奖得主、市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成为川剧界首个川剧制作人,以市场化模式操刀新版川剧《马前泼水》的消息。今晚,川剧《马前泼水》将在锦江剧场隆重首演。在新剧中,陈巧茹将首次一人“分饰”两角——花旦与制作人。谈及感受,陈巧茹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她坦言,当制作人既辛苦又有成就感,她希望能让市场化运作的《马前泼水》带川剧走出一条新路。
“非遗”传承人成为“大管家”
陈巧茹是文化部第一批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剧目,为川剧开辟市场、走向市场摸索经验、探索新路,3月初,陈巧茹成立了“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而她也成为川剧第一个制作人。工作室隶属成都市川剧院,生产剧目的资金则由陈巧茹个人自行筹措,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工作室与制作人对川剧来说都是新鲜事,首尝螃蟹的陈巧茹直言:“当演员我轻车熟路,当一位川剧制作人却很难。你听我声音都是沙哑的,每天有无数事情要谈,无数事情要去敲定,要说太多的话,天天吃润喉糖保护嗓子。”她告诉记者,制作人脱胎于经纪人,“可经纪人只管后端市场,别人排什么,他们就卖什么,无法缓解好剧目缺钱投排的现状。”后来,她想到影视剧制片人模式,决定借鉴其运作经验运营川剧。在影视剧制作中,制片人是大管家,负责筹集资金、召集主创人员、资金预算、影片销售等,川剧制作人的工作也是如此。陈巧茹说,她以个人名义贷款30万元用于《马前泼水》的创作,并面向全省招募人才搭建演出班底,还要四处找市场卖剧。
调动积极性 1个月排出川剧大戏
“以前排戏周期约3个月,但我们排《马前泼水》只用了1个月,但这不是偷工减料,而是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结果。”作为该剧主演,市川剧院副院长蔡少波直言,以前剧院的戏都是分派,演员无法选择角色,只管演出就行。现在,工作室生产的剧目按照市场模式双向选择,剧组成员都是自愿投入到新剧中,在灵活的奖励机制下,全体演职人员拧成一股绳,把剧组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来做。“《马前泼水》是川剧市场化的头炮,我们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来做,都想把它做好、做成功。累是累些,但大家都觉得有盼头。”蔡少波说,工作室效益好,剧组成员收益就会提升,剧中演员不再仅限于自己的表演,而是主动帮忙找市场、找赞助。为节约排练成本,大家甚至自愿加班加点排练,将该剧打磨得更好、更精。
前期3场演出门票销售过半
据了解,剧目一投排,工作室就依照市场化模式成立了营销组,聘来的营销人员带着剧目简介四处奔走。“《马前泼水》不再死守剧场窗口卖票这一条路,而采取多渠道营销方式,向高校、企业等抛出橄榄枝。”陈巧茹透露,从今日起,该剧将在锦江剧场连演3场,目前3场门票已销售过半。
据悉,下一步,该剧还将以名家名段进社区形式,深入到各社区。同时,该剧今后还将到德阳、绵阳、泸州等地巡演。
名编说剧
徐棻:演员用最纯粹的方式表演
《马前泼水》是著名编剧徐棻借用元杂剧《渔樵记》老故事进行新编的川剧。新版《马前泼水》一改以往崔氏嫌贫爱富形象,而对朱买臣、崔氏这对夫妻进行了更合理、可信的阐述,让人物更丰满立体。值得一提的是,新版《马前泼水》中没有布景,传承了川剧中一桌二椅最传统叙事方式,让演员的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
昨日,谈及该剧表现方式,徐棻坦言,一桌二椅的空台表演是戏剧最原始、最传统也是最精到的表现方式,“剧中,观众将体验到戏曲‘景在口中,景随人变’的神奇感受,充分领略演员最纯粹的表演。”她认为,《马前泼水》中人物内心戏是重头,这样的剧情最适合空台表演,这能让演员的表演回归戏剧本体,脱开各类道具、布景束缚,可以更纯粹地表现角色内心世界,演员的举手投足都是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