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中川剧团刚刚结束在北京梅兰芳剧场观摩演出《布衣张澜》的任务,京城文化学者、戏曲专家便聚集一堂,对这个大戏做了极有启发性的研讨和评价。这里引述一位专家的评论:
这部戏的艺术呈现符合艺术规律,情节设计波澜壮阔,从保路运动、抗战、建国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中,描绘了张澜追求民主的一生,其中还融合了他作为文人诗情画意的一面。
第二场戏但老师的表现堪称是艺术家级别的表演,腔圆字正,宛若涓涓细流,让人感动。整个演出行当分明,配角也很出彩,段段入戏,花脸劫匪还有第四场的旦角都很有功力,要感谢剧团的努力。希望第二场《布衣清泉》将来可以作为折子戏保存下来,这场戏人物形象有层次、有思想、有看头,稍作加工会更好。这个戏后面的两场戏剧性不强,希望能再增加点内容,可以着重显示张澜的民族大义情怀。
这位戏曲专家对大幕川剧《布衣张澜》的分析鞭辟入里,令人信服。张澜的生平阅历十分丰富,甲午(1894)年中秀才,壬寅(1902)年入尊经书院,癸卯(1903)年留学日本,堪称饱学之士,如何不富有诗情画意!从晚清到建国初期几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期,他都站在风头浪尖,反专制、反独裁、反侵略、争民主,既有洞察世事的判断力,又有百折不饶的使命感;还造福桑梓,兴学校、办实业、重民生,是颇受尊敬的四川南充乡贤。
若要铺开大历史来写张澜,恐怕不是一部戏可以包容的,那是电视连续剧的任务。川剧《布衣张澜》用心良苦,把大历史作为风云背景,画龙点睛地挑选几个传奇故事来表现张澜的精神世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给观众留下许多想象空间。故事构思奇特、寓意深刻,值得肯定。诚如评论者所说,但志生在这部戏中的表现“堪称艺术家级别的表演,让人感动”。无论是他那大派须生的表演,还是他富有韵味的独特唱腔,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有关“布衣”一词,亦有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是相对于绸缎类服饰的麻布衣服(棉花在元代才传入中国),贫寒之家的“布衣”,也是古代寒士的穿着。但志生化张澜精神为物质,以“布衣”象征张澜的“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和“富贵不淫”,但志生称之为”布衣情怀“。从彭小龙扮演的青年时代到但志生扮演的中老年时代,一袭布衣到底,有“开国大典”着布衣的张澜形象为证。因此,在表演上就要将袍带类变通出布衣类服饰的一套程式,其服装设计有创意,他在表演上也有新的路数。在音乐形象上注重文雅、伟岸,言谈举止突出表里如一、方正大气,步履坚定、挥洒自如。
在唱腔方面,这场大戏以高腔为主调,选择富有激情、悠扬婉转的曲牌以表现动荡时代的文人气质。以专家称道的第二场为例,但志生采用昆腔头子放腔,表现张澜临危受命,不惧艰险,有豪杰断臂之刚劲,有为民请命之豪气,有相如护璧之坚定。在那段“四百大洋”的唱腔设计上采用了《一枝花》曲牌,以柔情似水的吟叹调展现张澜爱民如子的情怀,痛惜苍生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艰辛,说服感化王三春等绿林棒客改邪归正。第三场在与鲜英谈论川北大旱时,用了《古凉州》曲牌,点染出与友人促膝谈心的叙事性,气氛和谐。第四场,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张澜深感任重道远,仍要夫人缝补那件百衲布衣,以艰苦朴素本色上京,与夫人对话的唱腔采用《耍孩儿》曲牌加上八分之三的节奏,彰显张澜期盼的三民主义的已经到来,内心充满喜悦。与夫人共勉,则更要以身作则,为和谐社会贡献绵薄之力。
笔者认为,整个戏的完美演绎,但志生在编、导、演过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直到上京时,他因脚趾骨折,坐轮椅上京,竟然硬撑上场,让观众看不出痛苦的表情,真是张澜精神的体现。
这场大戏的演出圆满成功,京城专家学者也已有十分中肯的评价,是众多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饰演土匪王三春的花脸刘世虎,饰演青年张澜的彭小龙,饰演张澜夫人的陈丽霞,段段入戏、场场出彩、都有很强的功力和出色的表现。
民中川剧团在成都市区和川西北各市县演出有年,继承和创新川剧的重大贡献有目共睹。笔者衷心祝贺民中川剧团上京演出《布衣张澜》圆满成功!祝愿为这部大戏付出艰辛劳动的张澜形象塑造者但志生先生脚趾伤痛早日康复!
(文:张学君 图:但志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