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重庆理工大学的黄晶晶同学显得格外兴奋,和她一样兴奋的,还有参加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暑期实践小分队的同学们,暑假期间,他们将奔赴有着“戏窝子”之称的四川泸州,深入泸州民间,拍摄川剧纪录片、学习川剧,记录川剧之美。
川剧,离我们很近又很远
其实,对于重庆理工大学学生们而言,川剧并不陌生,2011年11月的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川剧巅峰之作《金子》在学校体育馆巡演,同学们为之痴迷。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川剧,是我国四大剧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化遗产, 由于川剧唱腔曲牌复杂,说唱味重,节奏慢,一度不被年轻观众接受,近年来在基层群众文化舞台上的出现次数在逐渐减少。绝大多数区市县川剧团解体后,专业演职人员散落四方,正随着年轮与观众队伍一起老去。
但川剧并没有老去。会计学院的杨雯宇同学在重庆川剧博物馆观看完川剧《逼侄赴科》后说:“以前对川剧真没了解,今天一看确实是震撼了,特别是那些脸谱,没想到能如此精美。后来的演出,开始还以为自己看不懂,没想到又唯美又好笑,今天太过瘾太惊喜了!”
更让杨雯宇惊喜不已的,是以后也能在学校和川剧来一个“亲密接触”。2013年6月,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石晓辉、党委副书记李国,与三次获得戏曲“梅花奖”的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进行了座谈。座谈会上,石晓辉说,重庆理工大学希望将川剧艺术引入学校,培养一批大学生川剧爱好者,通过传承、普及和创新川剧,形成特色校园文化。沈铁梅也表示,将在重庆理工大学建立川剧艺术传承基地,定期举办艺术讲座和川剧表演周活动,引导大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起对川剧的兴趣和爱好。
入川去记录川剧“戏窝子”的命运
懵懂老生、渡口文生、摘梅武生......大千花脸,这些川剧的角色在泸州还能见到吗?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林就说,“只要故宫没有变成歌舞厅,川剧的传承就有希望。”
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暑期实践小分队指导老师刘彦涵对此表示赞同,她表示,此次带领学生暑假入川,深入泸州民间,拍摄川剧纪录片、学习川剧,根本目的是让青年大学生喜欢、融入到这门优秀的戏曲艺术中去,通过拍摄纪录片的形式,探寻川剧的命运,唤起青年人对川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把川剧引入大学校园,形成特色文化。
会计学院暑期实践小分队的同学们在川期间,将与川剧艺术家们进行交流,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记录川剧“戏窝子”的命运,拍摄素材剪辑成片后,在校内进行展播。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