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刚刚摘获“梅花大奖”的川剧演员沈铁梅现身成都武侯祠,与四川戏迷亲密互动。而在第二十五届梅花奖评选中,川剧可谓大丰收,陈巧茹顺利摘下“二度梅”,王玉梅、胡瑜斌、谭继琼首次收获“梅花”。其实,本届比赛还有10多个剧种与川剧同台竞技,“梅花”争艳的背后,也是川剧“取经”的历程。
启示一: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
传统戏曲不缺观众,缺的是渠道,这几乎是梅花奖赛场上大家的共识。“我有信心,只要观众能走进来,我就能吸引你。”沈铁梅如是说。
如何破解“走进来”的谜题,近年来川剧一直在求解。沈铁梅有自己的看法,“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应该寻找现代人能接受的川剧表达方式。”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则提出了“用年轻的方式传播古老艺术”的理念。“给传统戏曲插上影视等时尚元素的翅膀,让这门古老而又面向未来的艺术在当代得到有效的传播。”广东粤剧院院长丁凡告诉记者,在广东,粤剧戏歌走进KTV是很常见的事情;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戆驸马》,则吸引了不少人。
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看来,戏曲舞台的美是一种综合艺术,传统戏曲要先用美的东西吸引住观众,再让他们爱上戏曲。
启示二:戏剧市场也要细分受众
山西梅花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是45家参赛剧团中少数的民营公司之一,近年来,先后运作了《打金枝》等多台优秀晋剧,市场红火。
刚刚摘获“二度梅”的史佳花是这家民营公司的演员,她告诉记者,根据不同的受众,公司对戏曲市场进行了细分,仅《打金枝》就有梅花版、青春版和简约版三个版本。“由6位梅花奖得主主演的《打金枝》走的是高端市场,青春版主攻高校,而简约版则扎根基层演出。”山西有着42朵“梅花”,这家公司成立了一个虚拟的“梅花艺术团”:没有固定演员,所有剧目都采取剧组制和项目制。剧目立项后,才邀请适合的演员来演。
和山西一样,广东粤剧院每年的演出超过300场,剧团兵分几路:名角带精品剧目巡演海外,另有几支精干的队伍常年在基层进行巡演。“每年收入2000多万元,足够养活我们自己。”
延伸
6月11日下午,40余位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艺术家们,来到射洪县进行慰问演出,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省剧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让戏剧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基层,是为了让更多群众在欢乐中享受戏剧艺术的魅力。(张良娟 吴璟)
(摘自 《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