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川北灯戏呼吁
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多是精华与糟粕并存,要去粗存精就必须有大量的投入。纵观我国各地区有影响的剧种,无一不是在多方面的关注和热情扶持下由小而壮大,由不成熟而到成熟,川北灯戏却无此好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级和文人雅士多认为泥脚杆不可能创作出好作品,充其量不过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而不屑一顾打入另册。更有胜者至清乾嘉以后,官府还多次明令取缔,其结果是禁而不止,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解放后60年代初期,南充地区原文化局副局长王化同志,先后数次带领川剧团部分演职人员到地区所属各县乡进行调研、搜集记录了不少川北灯戏的可贵资料,遗憾的是全部都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艺界也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地区文化局在南充首次召开了川北灯戏座谈会。邀请了各县乡的灯戏老艺人和文艺界的有关人士到会,会议取得了较好的收获。接着举行了首次川北灯戏的调演,从调演中选择了几个较有基础的剧目进行了加工整理。由南充川剧团和苍溪川剧团合组排练后参加了“四川省第二届振兴川剧调演。”在成都首次亮像登上了大雅之堂。引起了省市文艺界的普遍赞誉,并获得了大会颁发的全部奖项。为了弄清川北灯戏的来龙去脉,省文化厅录相室还专程到南充对杜南楼的灯坛两开作了全部的实地录相。同时省川研院与地区文化局合作组建了川北傩坛灯课题小组进行探索研究。这项工作由于人员多次更迭而搁浅终断。
87年初原岳池川剧团的书记徐少岳同志前来南充主动请缨,愿为川北灯戏尽力。笔者与唐正怀先生(原创办主任)为其热忱所感,编写了《包公照镜子》、《么妹嫁给谁》、《献鸡》和《办移交》(现代戏)一组,由岳池县川剧团排演后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全国现代戏年会上演出,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大家高兴的表示在年会上应该讨论的问题,这台戏给了我们圆满的答复。著名的老艺术家张庚、郭汉城看完戏后高兴地对笔者说:“感谢你们为戏曲表现现代题材闯出了一条新的路子。”著名戏剧评论家马也在座谈会上高兴地说:“吉剧写了一个《包公赔情》,川北灯戏创作了一个《包公照镜子》可算是花开并蒂”。为此他在人民日报上以《真戏在民间》为题洋洋洒洒热情地对川北灯戏进行介绍与赞誉。此后这台戏就应邀晋京演出效果很好,各大报刊均有专文论评和介绍。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整版篇幅向海外介绍。还获得了中央文化部推荐进中南海向党中央国务院作专场汇报演出的殊荣。这正是,大俗大雅之说果不谬也。以后上海市邀请我省派团参加上海艺术节的演出,省文化厅即指派由川北灯戏代表四川应邀赴沪。演出后效果甚佳。回想五百年前川北灯戏在江南受到泠嘲热讽,今天却又载誉江南,说明了川北灯戏这块璞玉只要经过一番雕琢即可生辉。如果再精雕细琢就可能成为传世之作了。遗憾的是川北灯戏风头一时之后就销声匿迹了,有时虽也以小品的姿态出现,也不过是作为应时应景的装饰而已矣。当今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量不断扩大,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审美情趣不断更新对舞台表演艺术的要求既是短小精干又能赏心悦目,这正是川北灯戏的强项。我们如果大力投入,使其扬长避短,定能获得丰硕成果,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这也就具体的落实了“三个代表”的要求。笔者对于川北灯戏虽有所偏爱,但知之不多。一管之见疏漏甚至谬误再所难免,作此抛砖,就教于与会诸公,尚请不吝指正用匡不逮。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