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麻婆豆腐这些川人熟悉的东西,都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普通百姓来说,麻婆豆腐常吃,川剧却不常看,并不是每一种“非遗”都能得到较好的推广和传承。“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将如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本次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与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张苏,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崔光丽,四川省政协委员、巴中市文联副主席、市文体局文艺科科长秦渊等就此进行对话。
加大专项投入很紧迫
主持人:保护非遗,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崔光丽:加大资金投入非常紧迫。就川剧而言,首先需要一个平台,新的大川剧院正在修建,让我们十分期盼。既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政府尽快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并落到实处。
张苏:在投入专项资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们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投入专项资金保护自己的传统戏曲,修建专门学校,培育学生,并进行演出,让本国的一些古老戏种至今存在。
非遗应在民间活态保护
主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如何做好它的传承?
崔光丽:目前我们在川剧新戏上取得一些成绩,一年要到欧洲演出十几场,反响很好。这些成绩都是因为有了新戏、新思路。但一些传统的川戏很多年轻演员已经不会唱了。这个不能丢,需要继续传承下去。
秦渊:保护非遗,并不是将它们录音、拍照、摄像,然后放到博物馆里头,而应该将它们活态地保护在民间。保护非遗应该上升到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这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记忆。
有区分地保护非遗
主持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也有自己的活力或者说生产性?
秦渊:要保护好非遗,必须首先做好区分工作。我把非遗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盈利能力的非遗,比如麻婆豆腐、夫妻肺片,其品牌本身就具有一定效应,经济效益还不错。另一类就是不具盈利能力的非遗,比如竹琴等,这些就需要政府的扶持。
张苏:非遗的保护除了抢救性保护,自身也要进行生产性保护,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比如歌舞类、制作工艺类别的非遗,可以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打造成地方的旅游品牌,这是十分“活态”的,它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欣赏。用生产性的保护,产生经济效益,就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
[相关提案]
发放传承人“资格证”
如今,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不断扩大影响,民间特色文化受到巨大冲击。致公党四川省委提出 《关于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建议》提案。建议实行民间特色文化传承人资格认定制度,对各地评选出的代表性民间特色文化,通过申报、评审、资格认定等程序确定传承人,颁发专门的资格证书,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发放津贴、保障其培养继承人的经费,确保民间特色文化持续发展。
(摘自 《四川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