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市民可以在何时、在何地欣赏到川剧?相信没有多少人能答得上来。作为重庆传统文化瑰宝之一的川剧,如今正沦为受众面小、市场极度萎缩的困境。
“振兴川剧,让更多人了解川剧,喜欢川剧!”在此次两会上,不少代表为此呼吁。
并非不喜欢
“分上下两层的剧场,上座率只有一半左右,看不到年轻人,全是60、70岁的老常客。”市人大代表、重庆外语学校副校长荆瑜,说起前几次到七星岗川剧院调研的情形,心里有些落寞。喜欢看戏的他,至今还记得十几年前,川剧院高朋满座,一票难求的情景。
是门票贵吗?目前的川剧票价在15元-20元之间,只相当于电影票的一半不到。
是市民,尤其是年轻人不接受这种传统艺术吗?也不是。列席两会的两度“梅花奖”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沈铁梅告诉记者,去年《金子》剧目进校园,几乎场场爆满,在西南大学演出时,全场响起了100多次掌声,不少大学生还抢着跟剧组人员合影留念。“看得出,年轻人对传统艺术很感兴趣。”
市人大代表张维仑也认同这一说法,他曾经调研过一些中小学的川剧启蒙课,“学生对此都非常积极。”
提高社会认识度很重要
那为什么如今的川剧院如此冷清呢?
荆瑜认为,这跟川剧“养在深闺”,没有进行推广有很大关系!“你在电视和报纸上看过多少关于川剧的宣传文章?你在学校和小区里听过川剧的宣传吗?你知道现在只有星期六到七星岗的老川剧院,才能欣赏到川剧吗?”荆瑜抛出了一连串问题。不能否认,除了目前还未投入使用的北部新区新剧院,社会对川剧认识还很少。
“川剧,宣传的力度太小!”荆瑜坦言。
他建议,可将普及川剧作为提升重庆文化形象和城市形象的重要工作,将学习川剧知识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企事业单位普及推广。
川剧不能单走市场道路
此外,也有代表认为川剧的发展不顺,与川剧院的体制不顺有很大关系。
始建于1951年的重庆川剧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这就意味着川剧院要自负盈亏自找“钱途”。然而,川剧是传统文化艺术,在通俗文化、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的冲击下,川剧的市场份额被越挤越小,收益也甚微。资金短缺导致人才引进障碍和已有人才流失,人才短缺又遏制了川剧发展。
市人大代表、重庆品度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陈霞对川剧演员收入做了专门调研。“川剧演员们‘唱念做打’辛苦排练一天的收入只有10元。”在她看来,现在川剧演员的收入太低了,剧院四百多人,月入两千以上者寥寥,青年演员每月的收入仅1000元左右,且没有住房等福利,不少年轻演员跳槽转行。
为了节省支出,现在的川剧院一周就只有星期六演出。“观众少,演一场亏一场。门票收入2000多元,也差不多倒补2000元。”沈铁梅坦言。
“重庆川剧院走市场道路注定失败,它靠市场盈利很难,毕竟川剧院的演出收入很少,要发展必须靠政府支持,不然会很被动。”陈霞称。
张维仑说得更直接,现在川剧院走市场化道路行不通,要政府扶持大了,才能放之于市场。如果现在就让它在市场里随波逐流的话,它肯定会迅速消亡。
新川剧院将在3月迎客,川剧期待新的春天。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