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谭愫的早晨,空气中已有丝丝秋天的凉意。这位知名剧作家谈起自己的家事与经历,处处都是命运导演的机巧:初中、高中班主任“正巧”是奥运冠军张山的父亲张志毅;考上川大中文系,“正巧”遇到杨明照等一大批知名教授到一线教学;巅峰之作《山杠爷》的成功,“正巧”是在建筑工地打工体验生活的儿子谭昕发现了原著小说。
伯父曾任张澜秘书
1942年,谭愫生于四川南充一书香门第,“伯父谭秉章曾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的秘书,姑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谭愫告诉记者,父亲谭昌明和母亲张仲琴均是教师,非常注重对儿女的开明教育。“那还是解放前,我大概4岁,跟父亲到演川剧的茶馆耍。”这一“耍”,便耍出了一个小戏迷,甚至当成都京剧团到南充演出剧目《火焰山》时,当时就读于南充第一初中的谭愫还逃学去观看,“结果被班主任臭骂一顿。”
这个严厉的班主任正是川籍奥运冠军张山的父亲张志毅,同时也是谭愫后来的高中班主任。“我非常感激张老师,临近高考时,我突发腹膜炎,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才出院。”谭愫回忆道,为了不耽误高考,张志毅老师喊同学们将他接回学校,亲自照顾他吃营养更好的“教师伙食”。在班主任照顾下,谭愫通过1961年的高考,顺利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
初登舞台 成校园明星
1961年,国家“高教60条”颁布实施,一大批知名教授回到教学一线。“这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回忆至此,谭愫兴奋得眼睛发亮,因为给他上课的包括国学大家张默生、蜚声中外的《文心雕龙》研究专家杨明照等。
对于川剧的兴趣在大学期间得到发酵,谭愫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同报考川大著名的学生社团——川剧队,并第一次登上舞台。“那时我们排演剧目《抓壮丁》,大剧场里座无虚席。我演王保长,成了当时的校园明星。”甚至连毕业论文他也刻上了川剧的烙印——《浅论川剧喜剧》。
但出人意料的是,面临毕业分配,谭愫却选择远离本行与梦想,坚决要当工人。之后被分配到市劳动局下属的成都技校。但两年多的工人生涯让他真正看清楚了自己所长、所想,于是1970年转到成都十四中任教。“从心底里,我还是向往创作。”谭愫告诉记者,在十四中任教期间,他一边带出了升学率50%的高三尖子班,一边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电影《奇迹的春天》,更是在1980年正式回归川剧界,担任成都川剧院一团副团长。
父子携手 开创事业高峰
妻子杨开蓓跟谭愫从小青梅竹马,记者到访时,正好外出打理头发。“她刚从崇州街子镇避暑回来。”谭愫说,妻子退休前是小学高级教师,和自己小时所受到的教育一样,夫妻俩对一双儿女的教育也采取宽松、开明的政策。对自小身体条件欠佳的儿子谭昕,谭愫有意培养他子承父业。没有让他失望,谭昕帮助父亲抵达事业的顶峰。
“真是很巧,1994年我把谭昕‘赶到’广安一个建筑老板手下打工,让他体验生活。”谭愫说,有一天谭昕告诉他发现了一本名为《山杠爷》的小说,很适合改编成川剧。儿子的敏锐比发现好题材更让谭愫兴奋,父子俩通力合作,将《山杠爷》搬上川剧舞台,为传统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都带来了第一个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刘祎)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