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21日)至初六(23日),乐山川剧票友们久违了的《十字坡》、《清风亭》等优秀传统曲目在中心城区沫若大戏院闪亮登场。记者近日获悉,年后,沫若大戏院每周都有一场川剧专场演出,爱好川剧的市民们可大饱眼福了。

川剧是巴蜀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是我国最早的戏剧品种之一。在将近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它积淀和融合了先辈们的智慧和优秀的表演艺术,技术要求极其严格,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四川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又新科社巧借“振兴川剧”的东风,在沉寂数十年后,以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崭新形象再次出现在嘉州的舞台上。

数十年前 享誉全国

据60多岁的乐山资深票友王老回忆:“上世纪40年代,乐山新又新科社经常组织川剧演出。剧院规定,小孩由大人携带免收门票,于是每到节假日,我便牵着大人的衣角,连蹦带跳进剧院看戏。大人们津津乐道唱功戏,我们不解其妙,钟情于武打戏。看完戏,我就和玩伴们各自回家戴上自制的纸糊头盔,挂上用麻线做的髯口,一手拿竹竿当花枪,一手执芦苇作马鞭,雄赳赳地冲出家门打起仗来。我们胡乱念着川剧道白,大战数十回合,难解难分。一旁的小观众们流着鼻涕,不停地拍手叫好。”当时的新又新科社在川内名噪一时,川剧艺术陶冶了像王老这样的一批又一批票友,戏曲伴成为了他们儿时最充实的精神食粮。

据了解,新又新科社多次为朱德、陈毅、贺龙、罗瑞卿、杨尚昆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专场演出。1991年,乐山市川剧团应邀去日本访问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963年,陈毅和黄华从国外开完会回来,专程到乐山连续看了三天的川剧。临走时,陈毅连连说,乐山有‘三好’:山好、水好、戏好!”乐山市川剧团团长卫明介绍道。

沉寂多年 重出江湖

据了解,“新又新科社”是军阀刘树成于1935年组办。解放后,先后改名为“乐山人民剧团”、“乐山地区川剧团”、“乐山市川剧团”,而今更名为“沫若大戏院”。卫明告诉记者,“由于川剧市场持续低迷,剧团七八年都没有演出过。去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投资300多万元,改建、装修了老剧场,更名为‘沫若大戏院’,重新恢复了剧团的功能,恢复了老字号‘新又新科社’。”

新又新科社曾经涌现出邱复新、赵修新、宁志新、谢文新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新”字辈川剧表演艺术家。“以前我们演戏时门庭若市,票友自己抬着小板凳坐在戏院门口排长龙,等着买票。”唯一健在的“新”字辈名角赵修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古风悠悠品茗听戏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心城区东大街的市川剧团沫若大戏院看到,两层楼的仿古建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门窗、栏杆、窗棂镂刻精美、颜色鲜亮、古色古香。剧场门口是用青石板铺成的面积为两三百平方米的“坝子”,两侧则是灰色仿古砖墙。两扇朱漆木门,仿佛燃烧着川剧艺术传承的希望。

进入堂厅,一张张深褐色的八仙桌、太师椅散发出悠悠古韵,坐在太师椅上,品上好名茶、赏古风国粹,让人神清气爽、赏心悦目。

由于该戏场是在老建筑的基础上建成,在消防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改建和装修,美观、大方、雅致。记者进入铺着青石板的堂厢,明清风格的装饰让人恍然回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照明灯也采用红灯笼、六角灯笼等仿古灯。据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剧场可容纳500人,观众们一边喝茶,一边看戏,好不惬意。二楼左右各有4个包房,并且剧场还设有休息厅和两个贵宾室。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