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目因缺钱而难产,在川剧界已不是第一次了。如何让川剧常演常新——

3月25日,川剧《马前泼水》在成都紧张排练,成都市川剧院副院长陈巧茹第一次在一个剧目中有了双重身份——花旦与“制片人”。陈巧茹告诉记者,3月初,川剧第一个工作室——陈巧茹艺术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成立。而她,也成了川剧第一个“制片人”。

工作室与“制片人”对川剧来说都是新鲜事,省剧协秘书长刘宁认为,此举可以尝试突破剧目创作靠拨款、演出等资金的瓶颈。

好剧目喊“渴”,“逼”出工作室

陈巧茹笑言,这是一个因为剧目缺钱,被“逼”出来的工作室。

年初,陈巧茹偶然看到了徐棻改编的川剧剧本《马前泼水》,鲜明的人物个性、引人的故事情节,让她眼前一亮。但陈巧茹却被朋友的一句话问住了:“现在报项目,什么时候才能申请到经费?”因为要投排一个新剧,需要申报剧目、论证剧本、申请经费。以前排川剧都是靠拨款、等批复,每年生产的剧目很有限。

好剧目因为缺钱而“难产”,在川剧界已不是第一次了。如何让川剧常演常新,让观众看到好剧目,陈巧茹想了一个月。

2月底,一纸报告摆在了成都市川剧院党委书记雷音的办公桌上,工作室的概念第一出现在川剧界。根据陈巧茹的设想,工作室自负盈亏,自己找项目、找资金、找市场,与编剧、演员实行签约制,完成剧目的筹资、生产、销售。

提议很快得到回应,3月初,陈巧茹艺术剧目生产实验工作室挂牌成立。同一天,陈巧茹签下了《马前泼水》,成为工作室第一个项目。

川剧新“行当”,“制片”贷款排剧

昨日,坐在工作室里的陈巧茹,正一项一项核算着《马前泼水》的花销。“当演员轻车熟路,当‘制片人’很难。”

陈巧茹告诉记者,“制片人”这个新“行当”实际脱胎于经纪人,演员王超因旅游剧《芙蓉国粹》成了川剧第一个经纪人。“可经纪人只管后端市场,别人排什么,他们就卖什么,无法缓解好剧目缺钱投排的现状。”陈巧茹说,她想到了影视剧里的制片人,决定借鉴其运作经验运营川剧。

在影视剧制作中,制片人就是“大管家”,筹集资金、主创人员组成、资金预算、影片销售等,都一手包办。陈巧茹同样如此,筹资、演员组织、资金分配等她都一肩挑:以个人名义贷款20万元用于《马前泼水》的创作,面向全省招募人才搭建起演出班底,四处找市场卖剧。

陈巧茹向记者扬了扬手中的“报表”:“现在连资金预算也会做了,20万元将陆续投入到剧本改编、音乐制作和场地租用等方面。”

敲定10场订单,一年收回成本

《马前泼水》计划4月中旬推向市场,陈巧茹所贷的20万元将通过巡演找回。

一边排戏,一边找市场,这是陈巧茹没有经历过的。剧目一投排,工作室就成立了营销组,聘来的营销人员带着剧目简介四处奔走。“《马前泼水》不再死守剧场窗口卖票这一条路,采取用多渠道营销方式,向高校、企业等抛出了橄榄枝。”陈巧茹透露,该剧还将以名家名段进社区的形式,深入到各个社区。目前已有不少高校表达了订购意愿。同时,将川剧首个项目剧带到更多戏迷身边。

目前,《马前泼水》已经敲定了首轮10场演出,在锦江剧场进行商演,已经和成都大学等几所高校签订了演出合同。尔后,陈巧茹将带领营销组走出市州找市场,预计一年内收回成本。(记者/黄里 实习记者/张良娟)

(摘自 《四川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