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表演的演员们在进行演前化妆

川剧表演的演员们在进行演前化妆

  在龙马潭区小市街道,活跃着一支川剧演出队伍——龙潭剧社,该剧团天天上演新戏,优美的唱腔、精致的扮相、经典的剧目引人瞩目。作为全市唯一幸存的民营川剧团队,他们用满腔热情,为地方川剧文化作最后的坚守——

高大的黄桷树、爬满青苔的石壁、破旧的楼栋,在小市街道一处不起眼的小巷前,立着一块五尺见方的黑木牌,上面用白色颜料写着当天的节目预告:10月14日—龙潭剧社—《杀场辩冤》—大幕。

  “总算赶上了。”下午2:00,一早就从合江县赶来的戏迷蔡文彬老人站在木牌,脸上挂着满意的笑容。据蔡文彬说,他从小就爱看川剧,自从龙潭剧社成立后,嫁在龙马潭区的女儿就经常接他过来看戏,前段时间回去了一阵子,这不又心急火燎的赶了回来。

  据龙潭剧社负责人兼演员张德华介绍,该剧社是一支民营川剧团队,成立于2002年,现有演员近20人。10多年来,剧社坚持每天下午2:30演出,节目日日更新,已成功编演各类川剧剧目2500余场次,服务观众40余万人次,成为戏迷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一朝入戏伴终生

  今年正月十六,年味尚浓,龙潭剧社正在富顺演出。舞台上,张德华依稀看到台下有几个熟悉的身影,再仔细瞅瞅,没错,是泸州的戏迷赶到富顺来看演出了,一霎时,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

  曲终人未散,刚下场,84岁的戏迷王守先就紧紧握着张德华的手,“回来吧,张团长,你走了,我们到哪里去看戏,我们接下来的日子可怎么过?”张德华一边流泪一边拍着老人的手,一瞬间心里五味杂陈。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34年前,年仅13岁的张德华进入川剧团拜师学艺,并逐步从龙套成长为名角儿,在重庆中华川剧团时,她与剧团鼓师陈兴勇结婚生子。1996年,泸州市川剧团招聘鼓板演奏人员,陈兴勇被选上,张德华便随丈夫一起来到泸州。

  2000年,泸州市川剧团改制,张德华夫妇双双下岗。2002年,在玩友协会票友戏迷的帮助下,张德华成立了龙潭剧社,演出地点辗转小市新华书店、纸箱厂厂房,最后落脚在小市电影院(原泸县电影公司)。13年来,张德华和演员们一道苦心钻研,每年都新编、新排传统川剧小品、歌舞变脸、吐火、滚灯、藏刀等川剧200余个,天天演出。

  2014年10月22日,小市电影院被拍卖,由于找不到合适的演出场地,龙潭剧社被迫停业,得到消息的自贡、内江等周边县市迅速抛出橄榄枝,2014年11月23日,龙潭剧社外迁到富顺县。

  “重回泸州,除了割舍不下戏迷朋友,更重要的是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张德华说,自从没有演出场地后,龙马潭区相关部门一直在帮助联系新的演出场地,补助资金装修场地,终于在今年9月21日重新在泸州开场。

  “我这一生都不可能离开川剧了。”张德华说,自己曾经开过卤菜馆、小饭店,收入都比演川剧高,但却始终感觉不快乐,缘于内心对川剧的热爱。她决定一生从戏。

  严谨献艺守初心

  “不行不行,这一句是反问,要把怀疑的语气表现出来,重新来过。”10月13日晚上8点过,龙潭剧社的排练室,演员们还在为新编川剧小品《回笼宴》作最后的彩排,张德华既当演员又当导演,对节目的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

  “正在排练的这个节目,要代表小市街道参加龙马潭区‘清风颂廉 百姓舞台’文艺汇演。”谈到此次参演,张德华颇感自豪。

  “川剧文化博大精深,资深戏迷眼光也很挑剔,当初老师教我要求做到一丝不苟。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扮相,每一个动作与鼓点的配合,演出前都要反复推敲,反复排练。”谈起川剧,张德华的眼里立刻焕发出光彩。

  台上光鲜众人羡,幕后艰辛有谁知?

  据陈兴勇介绍,为了让戏迷不乏味,除少数经典剧目应观众要求会重演外,龙潭剧社的剧目几乎是日日更新。因此,每天找桥段、编剧本、分角色、排节目是必修课,早上六点钟起床,就要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过,10余年来,从未间断。

  “由于大部分观众是老年人,票价一直很低,剧团常常亏损经营。”张德华算过一笔账,12元一张票,平均每天观众80人左右,天天演出,一个月收入约3万元,仅够付20个演员1000—2000元不等的工资,而生活费、水电费、场地租赁费等就只有把自己那一份工资拿来支付。好在每年下乡演“地板戏”和到重庆巡演可以赚过两万余元,就权当自己一年的收入。

  “收入虽不景气,但演出总要对得起观众。”为了让场景更真实,扮相更生动,剧团压缩开支,先后花费30余万元购买戏服、刀扇等各类道具。根据节目需要,很多道具都要新购,有时钱不够了,就四处借钱来买。

  好在有的热心戏迷知道剧团困难,就主动捐款帮忙添置道具。泸县的戏迷官剑西就曾捐款4万元购买道具,促成剧团成功演出大戏《关公挑袍》。

  目前,该剧团编导的《柳荫记》、《焚香记》、《玉河桥》、《泪洒相思殿》等经典剧目在地方川剧玩友圈中耳熟能详,不少前来看戏的戏迷都不时将其中的经典台词拿出来哼唱几句。

  青黄不接忧传承

  10月12日,龙潭剧社上演古典剧目《林林犯夜》。大幕拉开,72岁的胡少林一脸娇憨坐在台上,饰演剧中少年林林,虽然动作稍显迟钝,但诙谐幽默的演出赢得阵阵掌声。

  “年轻时候演武生,现在年纪大了,只能演小花脸等其它角色喽。”演出结束后,胡少林一边卸妆一边无奈地告诉记者,现在剧团演员老龄化严重,最年轻的46岁,年长的达78岁,很少有年轻演员补充进来,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观众也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老戏迷走一个就少一个。”谈到观众群体,张德华忧心忡忡,现在的电视、网络对传统艺术的冲击非常大,很多年轻人都不喜欢看戏,任何艺术没有了观众,就会失去了它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泸州民间川剧去向堪忧。

  “年轻人不爱看戏并不代表川剧就被淘汰了。”在资深戏迷王守先看来,主要的问题在于缺乏对川剧艺术的宣传,更缺乏对青少年川剧艺术的培养。

  “本着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扶持,川剧演出已纳入送文化下乡的保留节目。”龙马潭区文体局副局长赵松说,为帮助龙潭剧社提档升级,今年8月,区财政已拨付资金8万元,用于该剧团场地装修以及改善基础设施。接下来,还将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让龙潭剧社送戏进敬老院、送戏进校园等。

  “政府的关注与帮扶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张德华说,希望政府购买川剧文化服务早日实现,同时希望在政府的倡导下建立川剧艺术培训班,培养更多年轻爱好者,更好地将川剧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