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3日,连续两天川剧《易胆大》在宁波逸夫剧院上演,这是两场地道的商演,从联系到谈判持续了近半年。可是,与3年前川剧《巴山秀才》在宁波的境遇相比,省川剧院的演员禁不住感叹:川剧越演越火红。

3年前,川剧宁波遇冷

2004年9月,川剧《巴山秀才》在宁波逸夫剧院上演。一场演出,只有960位观众,演出商的心也是悬着的。

那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温州举办。省川剧院借参演的机会联系江南一带演出,宁波与绍兴都提出同一个要求:如果是《变脸》,演两场没问题。可川剧院带去的剧目是《巴山秀才》。

谈判相持不下,经纪人白中华把《巴山秀才》的碟子放给演出商看。“好吧,那就试一试,但只演一场。”演出费则降到1.5万元,管住宿。

同样抱着尝试的态度,川剧《巴山秀才》在宁波呈现了最完美的一面,台下观众掌声不断。演出商笑了:“川剧好看,再加演一场。”然而,由于行程已定,遗憾留在了宁波。

3年后,川剧待遇提高

今年年初,省川剧院接到通知,参加苏州第十届中国戏剧节。白中华再次想到宁波,把《易胆大》的光碟邮寄给了演出商,然而石沉大海。

11月中旬,沉不住气的白中华来到宁波和演出商接洽。“《易胆大》很不错,与《变脸》《巴山秀才》不相上下。”白中华极力推荐,由于3年前的那次演出铺垫,演出商答应将演出费提高到2万元,管4天吃住,以及剧院80人从成都到宁波,从宁波到苏州的路费。

两场演出座无虚席,票价从120元到20元,按近千个座位均价80元算,每场演出商大概能赚一两万元。

川剧“指数”翻番,营销是关键

3年前一场演出,近两万演出成本,960位观众;3年后,两场演出,每场近4万演出成本,观众近2000人。3年两个市场,“指数”翻番,川剧成功打开一条戏剧市场开发的路径。省剧协秘书长刘宁告诉记者,川剧在全国的演出经历了“小演小亏,大演大亏”到不亏本,再到有盈利的过程,市场逐步成熟。而这个过程中,营销起了关键作用。

经纪人白中华最初在上海经营演艺,后来被省川剧院挖到了成都。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说,四川专业的戏剧营销人才很缺乏,所以只能外请。请白中华,是因为他之前就是川剧演员,对这个剧种熟悉。来到剧院,白中华迅速调动了自己在上海和江南一带建立的演出网络,迅速打开市场。不过,白中华承认,川剧毕竟是四川的地方剧,打开全国市场有个过程,起步点就是降低身份推销,先不考虑盈利,能让观众了解就好。

然而,白中华也坦言,川剧的营销人才太缺了。“川剧不像演唱会,市场容易评估。川剧的专业性太强,再加上戏剧市场整体利润不高,导致四川这个行业缺失。”刘宁认为,川剧营销目前还是多方发力阶段,营销人才要在各个环节中培养,剧院是培养基地,演出公司也是关注点,把声势打出去,赚钱的事总会有人来尝试。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