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笑予身为楚剧演员,却成名于京剧导演。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使名不见经传的湖北省京剧团名声大噪,默默无闻的余笑予忽然间成了全国瞩目的大导演。在京剧导演上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余笑予一方面继续在京剧舞台上探索,接连导演了一批优秀的京剧剧目;另一方面,他又回过头来,走进地方戏,先后执导了荆州花鼓戏、汉剧、曲剧、沪剧、桂剧、楚剧诸多地方剧种的多部剧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最近几年,余笑予主要致力于振兴曾经养育了他的楚剧,执导了《儿孙梦》等一批优秀的楚剧剧目。"出走"有日的余笑予一旦"回头",便使楚剧的艺术面貌有所改观,其艺术表现力和辐射力也随之增强。余笑予这种出入百家、"歪打正着"的导演艺术道路颇值得研究,他在当代戏曲发展史上--特别是当代戏曲剧种发展史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有待于戏曲界认真加以衡定。
对于在楚剧班社成长起来的余笑予来说,涉足京剧和楚剧之外的其他地方戏,似乎是"班门弄斧",但我们无法否认,正是这个"莽撞"的"外行"做出了令许多内行也刮目相看的成绩,因为有余笑予的介入,这些剧种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提高,影响力有所增强。这至少可以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其一,尽管我国戏曲剧种千差万别,但她所遵循的美学原则和主要艺术特征是相同或大体相似的,其差异主要是在方言、与方言密切相关的音乐和程式化程度的不同上。众多的剧种就好比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果实,虽万殊而同属一体。导演的艺术创造主要是通过演员来实现的,因此,高明的戏曲导演完全有可能触类旁通,以此驭彼,在并不十分熟悉的剧种中,创造出耸人观听的剧目;其二,艺术创作贵在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内行",并不是真正的内行。戏曲剧种--特别是地方戏的发展需要"外力"的推动,艺术感觉敏锐的"外行"有可能一眼就捕捉到"内行"们习焉不察的亮点,给"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某些地方戏带来希望;其三,余笑予之所以能以楚剧的看家本领"打遍天下",不只是因为他个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过人的艺术创造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在审美领域,他顺应了不再强调传统趣味的认同,而是崇尚标新立异的时代要求,"好风凭借力",故能扶摇直上。
余笑予的功绩和价值主要不在于用他执导的剧目去复现、强调不同剧种的"姓氏",而在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推动不同剧种的融合和发展。他把楚剧的生活气息和诙谐趣味带进典雅的京剧,使京剧变得鲜活,大大增强了京剧对观众的吸附力;他又把京剧的雍容华贵带进楚剧和其他地方戏,使这些"小家碧玉"变得大气,从而不同程度地增强了这些地方戏的艺术表现力,使这些虽各有天地,但发展空间相对狭小的剧种获得了发展。
余笑予在推动剧种的融合与发展上做过多向度的探索,其间既有在保持各个剧种传统特色基础上"小心翼翼"的改革,也有企图打破剧种界域,"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近乎另起炉灶的创新。前几年上演的"四不像"的剧目《粗粗汉靓靓女》便是这种大胆创新的成果。从剧本的选择和艺术符号的整合上看,《粗粗汉靓靓女》可议之处诚然甚多,但她在戏曲剧种发展史上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剧目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这一并非精品的剧目昭示了戏曲剧种发展的另一指向和另一种可能;同时,也显示了已经成名的余笑予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小心翼翼"的改革容易得到肯定,另起炉灶式的创新则会招来非议。其实,陷入困境的戏曲既需要"小心翼翼"的改革,更需要另起炉灶式的创新,对这种"出格"的艺术创新,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才是。 (郑传寅 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