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是晋、陕北部、内蒙西部一带的特有艺术形式,是第一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宝贝.

二人台有小戏和一般的小演唱形式,它的起源和发展与我们省的曲剧相似,它们都是从最初的“讲故事”和“唱故事”发展到“演故事”的质的演变,不过,现在多数的二人台还是以原始形态的演唱形式保留在民间,而曲剧已完全进化成了仅次豫剧的河南省的大“剧种”。曲剧现在没有剧本就没戏可演,从这个角度看,形态走向了高级,艺术表现力强了,实际则作茧自缚,退化了它自己。而二人台却很活络,尤其表现生活故事的内容比较接地气,所以,二人台在群众中有很强的生命力。

后来二人台也有上大舞台演出的,看似堂皇,其实也是悲哀的,它最佳的场合还是民间,这与河洛大鼓一样,如果哪一天民间不需要它们了,它就只能寿终正寝,这是规律,这很正常,历史上消亡的艺术形式多保留的少,抢救它的实质,只是把它完整的留存在档案馆里以供后人研究,仅此而已——我一直是这个观点。

有两段二人台存在形式的视频很经典,上传这里比较麻烦,我说说好了。

一段是搬上舞台的,从演出的内容到服装、灯光、舞台装置以及演员的形象化妆乐队的阵势等,都显得完美无缺。另一段是民间的或者说是地摊的演出,它与上述相比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但它更接地气,更融入人们生活之中,说的唱的好像都是我们身边的事一般,艺术性虽差些,但更生动。我一点也不反感它的简陋和粗糙,甚至更希望它有再多一点市场效应,以维持它的长久存在。

民间流行的文艺形式多多少少都存在内容不雅的问题。二人台在民间也有不健康或糟粕的内容和表演,即使是大家喜爱的民歌也有。这是因为原始的东西大多随口就来,随意性较强,难免鱼龙混杂,有些“荤的”只是为了应景,极少有长篇说事的,当然这些内容应该剔除。赵本山提倡的“绿色二人转”做的就比较好,虽然有些人不认同,一概地嫌弃它内容的低级和庸俗,但如果你看了原始的就更会火冒三丈。其实屁股转一下,坐到群众这边,看看他们的审美要求,他们可以容忍这些,乐呵而已。这个群体有他们自己的习惯,要改变,没有整个社会的变化是不会一蹴而就的。

二人台的音乐部分无论是牌子曲还是山曲都很好听,我没事儿听听,都十多年了,很上瘾,有的曲牌不少吸取于民歌,有的与西方古典音乐中的谐谑曲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于语言关系,如果你不是开头说的那个地域的人,那就听不懂唱的啥了,所以无字幕的二人台永远只能是地方小戏,不要指望它能成什么大气候。但是,就是这些无数的民间艺术形式,千百年来伴随着我们祖先的生活而成长壮大,有的也已消亡,但是它带给了我们欢笑和力量,它是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剂,在人类成长的历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人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