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鄂尔多斯高原归陕西行省管辖。明代,鄂尔多斯高原为鞑靼部。清代,袭明制,惟其南部归榆林府神木县管辖,及至民国初年。后又隶属于今之宁夏回族自治区。及至1954年蒙绥合并,始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
与陕西省接壤的准格尔、乌审旗,同为二人台、打坐腔盛行之地。准格尔、乌审、鄂托克旗的汉族农民,多为陕西榆林地区神木、府谷和宁夏盐池等地的移民。同样,他们把陕北民歌、陕北秧歌带到塞外,同晋籍移民一样,共同喜爱着打坐腔和打玩艺儿。作为陕西省榆林府领地时,该地的坐腔还被称为榆林小曲。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于陕蒙交界的府谷麻地沟丁家班,即是唱榆林小曲的玩艺儿班子,其传人丁喜才也以唱榆林小曲而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执教。但这个榆林小曲实为玩艺儿小调,非榆林城内的榆林小曲儿。同理,1951年之前,陕北大地上,没有“二人台”这个叫法。二人台是走西口的陕北人在塞外沿习打玩艺儿后,复带回陕北继而传播开来。至于最具代表性与说服力的麻地沟农民丁四成组成的“丁家班儿”,同样是流浪艺人“挖莜面”的草台班儿。还是那句话,如果麻地沟的光景过得好,他们决不会走口外谋生,也不至于远足塞外“跳圪塄”、住大伙房卖艺。没有听说地主、老财走西口的,纵然北出塞外,也是去做生意或买地放垦当“二地主”(如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李长庆村的创始人李长庆)。而外出经商的晋陕人,则又多喜欢晋剧(山西梆子)不喜欢打玩艺儿。因为玩艺儿是穷人的艺术,是下里巴人;“大戏”似乎才是阳春白雪,是登大雅之堂的艺术。这也是在民国之前塞外史志资料中多有“大戏”而无或很少“打玩艺儿”记载的原因之一。再说丁家班的艺术史基本上是在塞外谱写的。而且,有趣的是,丁家班在塞外赚了钱后,于民国36年(1947年,回到麻地沟盖起新房,丁班主还花20块现大洋为他的儿子丁喜才从黄甫镇娶了媳妇。又,1957年由中国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陕北榆林小曲》一书中写道:
大约六七十年前,经过一位萨拉齐蒙古族老艺人老双羊,同几位汉族艺人合作创造了一种简单的化妆演唱形式……这就是二人台。
如此种种,概而论之,陕西榆林与山西河曲一样,走西口带走的是民歌,回关南带来的是打玩艺儿———二人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