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个月的“大好河山”杯冀蒙晋陕四省区东、西路二人台邀请赛,近日在张家口圆满落幕。

从百花吐艳的盛夏,到果实累累的金秋,来自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的500多名二人台艺术工作者汇聚山城,尽情展示二人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二人台的传承、发展、创新献计献策。本次大赛不仅带来了高水平的二人台竞技表演,也带给人们如何把二人台唱成“万人台”的许多启示。

启示一:坚持在创新中发展

在邀请赛开幕式上,康保县二人台艺术团的小戏《刘干妈改嫁》,以其诙谐幽默的台词和表演,引得观众捧腹大笑。该作品讲述了刘干妈经干闺女牵线搭桥,进城去相老伴儿的故事,曾获得河北省第十届燕赵群星奖等殊荣。在9月13日举行的邀请赛第四场演出中,《刘干妈改嫁》(续集)则将故事从农村搬到了城市,刘干妈穿衣打扮已是城市里的时尚老太太,剧情也紧紧围绕今天的城市生活而展开。这一作品同样得到了评委好评,被称为“最接地气”的现代小戏。

“只有通过与农民观众长时间的接触,才能了解他们想要什么、想看什么,想让我表演什么。”刘干妈的扮演者、康保县二人台艺术团优秀演员王世美说,作品不仅需要贴近生活,更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让二人台艺术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本次大赛中,观众欣喜地看到了四省区二人台艺术工作者在创新与发展中所做的有益探索和尝试。不管是学者、艺术家,还是普通演员,大家都在寻找新的路径,寻求新的突破。《借钱》、《南瓜情》、《喝高了》等一大批精彩剧目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这些优秀剧目,让我们看到了二人台的未来和希望,也只有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才能真正带动二人台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东路二人台编剧、作曲家、本次邀请赛评委赵德厚如是说。

 启示二:人才是艺术传承发展的保证

三个月内,四省区二人台的优秀演员和优秀团队共有近60个节目参加了邀请赛演出,表演形式几乎囊括了二人台所有形式,参演人员多数获得过国家、省、市奖项。

“人才是戏曲传承、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才能发展创新,保护和传承才有真正意义。”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主席、二人台表演艺术家、本次邀请赛艺术顾问武利平说,目前二人台从业人员中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新培养的接班人许多来自贫困地区,是抱着养家糊口的心态学习、演出的,没有人把二人台作为一项艺术事业来做。所以打造一支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表演、创作队伍迫在眉睫。

“我们定向培养了一批二人台苗子,为张家口二人台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张家口市文广新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张栋林介绍,张家口有着很好的二人台基础,但近年演出人才断档,且当地也没有院校开展戏曲专业。内蒙古的二人台与张家口的二人台艺术风格一致,同属东路二人台。借鉴内蒙古成熟的二人台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9月,在张家口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张家口市艺术团与呼和浩特市民族艺校达成定向培养协议,选拔50名张家口籍十三四岁孩子,成立了张家口二人台艺术明星班,在呼市民族艺校学习。

 启示三:不是二人转,但需要“赵本山”

“二人台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如果让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消亡了,那实在是我们的罪责。”武利平说,流传于晋、内蒙古、陕、冀等地的二人台,与东北二人转堪称艺术“姊妹花”,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和地方曲艺。由于受历史、地域、文化、语言、艺术形式以及地方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二人台与人们渐行渐远。相比之下,东北二人转却随着赵本山、潘长江等一批人的倾力打造,异常火爆。

武利平认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人台,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在音乐、唱腔、美术、服装道具、乐器配置和表演艺术上,都需要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过硬的领军人物和传承人,对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并为之搭建相应的平台,营造相应的环境,是促进传承、发展和创新的关键。”张家口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逯存云说,以尚义县二人台剧团为例,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该剧团成功实现了市场化运作,由于演出的节目贴近农村,贴近百姓,深受农民朋友喜欢,每年平均演出500多场。剧团足迹不仅踏遍了张家口的各个县区,而且在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地带很有名气。目前全团拥有200万元固定资产、60多名演员,成立了专门培养后备人才的艺术学校和演出公司。该剧团还多次走上央视舞台,让全国观众认识和了解了二人台艺术。

“现在,有各级部门的重视,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只要加大创新,就一定能使二人台这一独特艺术发扬光大。”赵德厚说。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