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坝上地区,冬长夏短、气候寒冷,每逢漫长冬季人们都在炕头上“打坐腔”,自拉自演、随意哼唱,这种腔调就是河北省独有的曲种之一——康保二人台。二人台与我国西北秦腔、陕北信天游一样,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草根曲种。

二人台演出讲究音乐伴奏,其特色有着“琴是肉体、笛子为骨”之说。在吹笛艺人中冯俊才是有着“吹奏不用乐谱,配合弦琴,见缝插针、套着吹”的技艺。

坝上草原歌声嘹亮

凌晨下雨、早上下雪,继而天晴。晌午时分雷声轰鸣,片刻后又是阳光明媚,地面上干净如初,丝毫没有雨雪痕迹,初到坝上犹如梦境。

“这样的天气变化并不多见,不过偶尔也有。”冯俊才告诉记者。

在康保县文化馆一楼走廊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绿皮木箱,只留下一人通行的狭道。里面装着二人台演出时需要的服装道具。文化馆与二人台剧团同在这座三层小楼上。

冯俊才告诉记者:“二人台按地域分为东、西两路。西路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山西省河曲县为中心,东路以河北省康保县为中心。西路音乐带有秦腔之味,高亢有力。东路音乐相对细腻婉转。”

在清朝乾隆年间,大批灾民北移坝上草原。他们当中一些人以走唱为主要表演形式,见什么唱什么,多是为主人歌功颂德,以此赚些衣食,所以在当地称为“抓口曲”,又称“乞丐调”。咸丰年间山西二人台艺人创作出经典曲目《走西口》。

“乞丐调”走唱类的随口编词、即兴演唱也成为二人台演出特点之一。在当地二人台有着很深的草根情结,不管是谁都能随口哼唱。康保县文化局局长白秀告诉记者:“现今在康保从事二人台演出活动的有小班100多个,上千人。”

“康保有三宝:莜面、山药、大皮袄。在二人台里就有剧目《莜面》,类似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还有很多,有很浓的乡土气息。至今还保留着过红白事就一定要有二人台演出的习俗。”

二人台著名演唱艺人罗英告诉记者:“二人台唱腔粗犷嘹亮,有着很强的感染力;道白幽默风趣,如‘看看,你看那个显猴子!(那个张扬的)’,‘来!咱们抓蛋蛋(抓阄)’等,家乡味浓。”

笛子里吹出骏马奔腾

康保县与相邻张北县曾合为一个大县,1958年脱离大县成为独立县城,而康保二人台历史已有百余年。记者了解到原来从事二人台演出的都是两个人,表演形式与二人转类似,两人对唱,多为生、旦两个角色,演唱以民间小调为主,没有乐器伴奏。直到建国初期,康宝二人台专业剧团成立,才逐渐形成生旦净末丑、琴弦锣鼓笛,多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舞台剧。

最初康保二人台剧团名为“梅花剧团”,因吹笛的艺人被称为“吹梅”或“哨梅”而得名,笛子在二人台演出中地位可见一斑,除了笛子还有扬琴、四胡,并称“三大件”。二人台以注重伴奏音乐为其特色,这与二人转注重演员表演截然不同;文革后,剧团更名为康保县二人台剧团;1987年又称“张家口市民间歌剧实验剧团”;2004年定名“康保县二人台艺术团”沿用至今。

冯俊才是二人台剧团吹梅艺人,在戏迷王学军眼中,他吹出了二人台的味儿。“在他双手频频触碰下,竹笛均匀排列的圆孔里就跳出一串串快乐曼妙的音律。”

另一戏迷闫振英这样形容他的技艺:“他吹的旋律,像马在草原上自由奔腾般开心。”

赶上演出最好时光

说到笛子,还要从冯俊才十岁那年说起,哥哥冯俊容买了一支笛子,又赶时髦买了口琴,就将笛子送给了他。从没接触过笛子的冯俊才就靠着自己的摸索,几年后已能吹奏出完整的曲目。

“那时别人唱流行歌曲,我就吹奏流行音乐。”

冯俊才18岁那年从学校毕业进入康保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那时二人台演出正红火。

“在张家口市里,大众影剧院,一个月要去两次,每次呆一个星期左右。只演一出戏《朝阳沟》。那会儿人们喜欢看现代戏、看大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列4 他能吹出二人台的味儿

“一万多人的剧院,2元钱的门票,演出2小时40分钟,场场爆满。买张票都要凭关系,临近演出开始时,还在门外的人就到处喊‘有没有退票的’”。

唱词有固定曲谱

《朝阳沟》是豫剧中著名的曲目,然而是如何将豫剧《朝阳沟》的故事,用二人台的腔调来演唱,却又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呢?

剧目的改编者,现任剧团词作家韩秀山告诉记者:“二人台新曲目创作的基础都来自于传统剧目固有的曲谱。传统剧目有100多篇,分为喜、乐、哀、悲四大类,这就像诗词的词牌,二人台也有着自己的曲牌。《朝阳沟》就采用了二人台剧目《方四姐》的曲谱”。

“经常用到的还有《打樱桃》、《打金钱》、《打秋千》、《挂红灯》等,俗称三打一挂。填词时根据剧情内容,无需合辙押韵,不必计较句式工整。唱起来不拗口即可。”

“曲目的创作紧跟时代,比如2003年《抢财神》,就是在建设文明新农村的社会背景下,讲述两个农民为了争抢从城里来的科技人员而‘斗嘴’,发生一系列生动幽默的故事。”

在笛身上多挖个孔

与韩秀山对词曲的探索一样,冯俊才在吹奏笛子的追求上也有着发现和突破。

“原来的笛子在吹奏气氛强、场面激烈等快节奏时,表现力不强。于是我对笛子进行简单加工,在笛身上多挖了一个孔,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出声不太稳定。”

一次冯俊才外出到天津负责采购衣装和道具,遇到了天津杂剧团乐队队长穆瑞利。听了冯俊才在吹奏笛子上的苦恼后,穆瑞利告诉他可以直接去乐器厂定制一个。于是冯俊才退掉回家车票,第二天一早找到穆瑞利一同前去天津民族乐器厂。见到制笛师傅后,他拿出手绘图讲明大概要做什么模样的笛子。笛匠看过图后,对冯俊才说没有做过这样的笛子。

“他只能试着做,让我自己去后院挑原料。我就在后院竹堆里挑了一根直径一角硬币那么粗的竹子递给笛匠,要他帮我做两根。”

“他拿着我挑的竹子说,这样(粗)的竹子都是废料,没想到我会挑来用。等他做好后,一试吹,那么好的感觉没法用语言形容,一直吹着,停不下来。”

“这个笛子我一直用到现在。”他随口给记者吹奏了一曲,音律如山风般清新。

培养新人的忧虑

近几年,康保二人台剧团陆续招录过几个学习班,到现在办了两三届,培养了一些优秀人才,然而这些人大都分流到各个民间小剧团,奔走于各个红白事场合当中。

“原因很简单,在剧团挣不到钱。”冯俊才告诉记者。

“红白事演出一场能赚个几百元,一个月下来收入还是可以的。而在剧团,每个月工资不到千元,很多以此为生的艺人过得比较艰苦。”

“这还算比较好的,在前几年,大家都是打临时工的,有了演出就去参加,演完散场拿钱走人,没个固定收入。”

康保县二人台剧团团长王晓生告诉记者:“建团初期,二人台演出是比较辉煌的,那时团里有七八十人;进入八十年代逐渐没落,剧团收入日渐微薄,一些老艺人相继离团;九十年代后剧团发展举步维艰,剧团就是个空架子,但是仍一直在坚持着前行,有了演出就喊来一起去,没演出时就各自忙碌;到了近几年总算渐渐好转,30多人也有了剧团的样子。”

谈起近几年的变化,白秀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剧团市场化运作的成熟,另一方面政府也给予了很大支持。在2008年张家口春节晚会上,进行了二人台专场演出,这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从事演出的仍是老演员,新生力量没有补充上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康保二人台传承人冯俊才(中)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