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二人台的命运,一度沉沉浮浮。从2000年迄今,围绕其如何突围,以及同为地方戏二人台与二人转的迥异命运,在坊间、业界均有不同程度的讨论,至今无解。
不过,深入解剖这一地方剧种背后的种种艰辛,仍可发现其内在运行的逻辑,正呈良性。
种种迹象表明,否极泰来的二人台剧种可望迎来复兴曙光。
“乡村里的巨大市场”
42岁的张希望,多年来养成与二人台密切相关的习惯。
这位出生于凉城县三苏木付家村的农民。只要有暇,总会趁着媳妇心情大好的时候,打开放置在“客厅”里的DVD收听二人台经典曲目《五哥放羊》、《挂红灯》、《走西口》……如痴如醉。
音乐响起,兴致所至时,他会随着电视画面中的台词,用其沙哑的喉咙,干吼几声。由于声调不准,不由惹得旁边的媳妇哈哈大笑。
这种天然爱好,对于张希望而言已经成为难改的习惯。他家里的多数碟片,均与二人台、晋剧相关。
前段日子,当他听说,凉城县正在举行“娜仁花”艺术大奖赛。他竟然不顾家里的活计,毅然决然的坐车跑去观看二人台。此举惹来媳妇一顿数落后,他仍不觉遗憾。
按照张希望的叙述,类似于他这样热衷二人台者,在村中并不鲜见。夏季乡村举行交流会、正月期间搞娱乐乃至不可期待的婚丧嫁娶均是张希望们接触二人台的好机会之一。
事实上,上述看起来颇显“过分”的二人台喜好并非凉城一地,在武川县、和林县、托克托县的大多数村庄,每到冬天休闲时间,缺乏娱乐形式的农人们,往往会整天守在电视机前一遍遍的看着从不同渠道购置的“正版”或“盗版”二人台碟片,乐此不疲。
没有任何数据表明,内蒙古地区热衷二人台者究竟有多少人,但在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武利平看来,如此庞大的群体,至少说明二人台这一地方剧种有其继续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逻辑。
“在乡村,二人台有着巨大的市场。”他说。
“振兴只是时间问题”
12月2日上午10:00。武利平得到一个好消息。
他的属下经过统计告知武利平,在其就任二人台艺术团团长近八个月以来,共演出二人台90余场,其中公益演出约26场,商业演出约66场。
尽管没有最终计算出66场商业演出的最终收入共计多少,但武利平保守估计后,仍然认为按一场一万元的收入算,66场至少能获得66万元左右的收益。
“如此可观的收益局面,在往年并不可能出现”。内蒙古二人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演员说,往年下乡演出,演出费用最贵的时候也就是一场5000元左右吧。而要想获得这样的机会,往往还需要与乡村里的某些领导沟通半天。
“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在于,剧团在商业演出上必须舍得投入”。武利平介绍说,在演职人员的人数上,与往年相比今年至少增加了近20人,此外在灯光、道具、服装上也必须有大的投入,如此才能吸引群众观看。
“不可忽视的或许是明星效应”。记者此前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乡村观众之所以愿意捧场二人台,最主要原因在于,这台戏里会不会有武利平、王占昕、彭关心这样的名角。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三月份迄今,以武利平为首的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先后赴包头、乌兰察布、呼市周边地区、山西偏关、河曲以及陕西神木地区演出时,武利平发现只要打出“武利平要来演出的消息”,观众人数以及热情度就会出现不一样的感觉。
对于上述明星效应现象,武利平受访时说,当时他就敏锐的意识到二人台振兴只是时间问题,关键的关键在于这一剧种中能否尽快出现一批批如王占昕、彭关心之类的重量级演员。这是关键,他不止一次的重复。
掣肘因素
“好演员需要找到好米”。这个米,武利平将之誉为“剧本创作。”
几乎每一个名演员背后都有一个好的创作团队,而作为地方剧二人台能否迎来曙光 ,更大程度则在于能否找到“好米”。作为二人台的领军人物武利平,在就任团长两月后,即开始从民间招募剧本创作高手。柳志雄则是其招募的高手之一。
这位曾靠《叔嫂情》、《花落花开》等剧目屡获大奖,在二人台界声名鹊起的创作者,在受访时亦表示剧本创作乃重中之重。
不过,对于柳志雄而言剧本创作的掣肘因素仍不时困扰这位业界名人。
为了完成一个剧本,他每天至少要抽4——5盒烟,由于不习惯用电脑他只能在稿纸上书写,之后再找人打印,如此三番修改之后,才能交付。
如此常年伏案写作,他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然而令他困惑的是,如他般喜欢写作二人台剧本的人数,在内蒙古地区并不多见,一些年轻剧作家往往习惯“速成”,在写作时并未下多大辛苦,至于获准使用与否,他们并不看重,更多时候这些年轻剧作家将目光投向了影视剧的写作,原因是稿费金额较二人台舞台剧要高很多。
柳志雄以其创作的《花落花开》为例,现身说法称,该剧数易其稿,连续写了4——5年后,尽管摘取了奖项,然而最终到手的稿费则只有区区两万元左右,而这在其他城市的创作者来说,是不可理解的。
二人台剧作家的稿费低廉,在业界几成公开秘密。而如何创作出经典作品,柳志雄坦言,如他般对二人台充满感情者创作剧本,更多是用一种精神在驱动自己。
柳的无奈,折射出二人台创作团队多年难出精品的原因之一。而最早意识到创作重要性的武利平则在今年招募民间高手时对此着意作了改变。
“所聘用的特约编剧,创作出小剧本,一般为5000字左右,只要获准通过,随即给付稿费5000元。而大部头作品,只要获准通过至少给付稿费10000元——20000元。”武说。
事实上掣肘二人台发展的除却剧本外,“各个二人台艺术团体的研究人才、编导人才、管理人才、尖子演员的奇缺亦曾多年来困扰着二人台的发展脚步。”就任团长近八个月的武利平说,他初步找到的解决思路是:必要时可以尝试从全国其他文艺团体挖掘上述人才,而当前他则希望能找到一位“懂文艺、有知识、崇尚科学、崇尚艺术、艺术家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在他看来,作为一家艺术团体管理可能比一线演员更重要。
找到出口
“真善美,是艺术要求,精气神是做人准则。”指着办公室上方悬挂的“真、善、美、精、气、神”六个行楷大字,武利平这样解释说。
在他看来,过往近十年来尽管二人台曾出现过不景气、经营亏损等现象。然而令他欣慰的则是,二人台在内容表现形式上,未曾如二人转般变得低俗。相反经由社会各界力量支持、以及媒体的广泛传播,二人台剧种正在变得颇有活力。
记者了解到,此前媒体曾持续关注的朝霞工程——武利平明星班的45名学员,目前已经全部毕业,有17名学员已经进入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成为二人台艺术团的后备力量,而剩下的学员则被分配到当地的乌兰牧骑。“他们的武术基本功要比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扎实多了,目前需要提高的是唱功。”武说。
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演员王占昕则认为,这些孩子们假以时日就能挑起二人台的大梁,他们的出众表现经由内蒙古电视台《西口风》栏目播出后,社会各界反响不错。
而旨在培养二人台高等人才的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其二人台本科班显示的消息则是,从2006年至今,约有50名学生完成就业。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二人台本科班老师乔羽杰受访时称,这些学子们就业几乎未曾出现任何难题。
“而现在在读的近100名学子,在还未毕业时已经有很多艺术团体争着抢着要这些学子们了。”乔说。
至于有人士质疑的二人台语言阻碍二人台发展问题,在武利平看来,完全可以通过在不同区域演出时,进行适度调整的方略得到解决,这并不是难事。而早前接受记者采访的二人台演员彭关心曾尝试用普通话演唱,虽短暂间有争议,但最终亦获观众接受。
最近有消息称,内蒙古政府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对二人台艺术团进行新的“改革”,记者就此征询武利平,武说,尚未接到此方面通知。不过,他认为改革是一件好事,很多人可能怕改革,而我是盼改革,唯有改革,才能迎来二人台的复兴曙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