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成长都受到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移民们从口里(坝下)到口外(坝上)把各地的腔调带到了这里,以“坐腔”、“社火”等形式消愁解闷、娱乐,后发展由2人表演,称之为“蹦蹦儿”,这就是“东路二人台”戏剧的前身,因最初无详细记载,一些艺人不详。到光绪16年正式形成了二人台戏剧班子。1928年二人台戏剧著名艺人丁五子与二毛旦(李福荣)、四朵花(孙廷高)、李占美四人搭班排练演出《拔大葱》、《珍珠倒卷帘》、《挂红灯》、《要女婿》等10多个节目。1930年丁五子又和冯子存(吹破天)吕宝善(水仙花)、李福荣、杨宝(万人迷)搭班把原先的“蹦蹦儿”改为打地摊演出,称为“平地楼”,道具“霸王鞭”打技亦更新,出现了“就地十八滚”、“凤凰三点头”等高难度动作。边打边唱,掩人耳目,群众称之为“地皮灰”。“东路二人台”戏剧多以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为主,受到统治者的扼制,曾严令予以取缔。艺人们搭班流动演出,过着半乞讨半卖艺的悲惨生活,致使二人台艺术发展缓慢。
1945年8月,张家口解放,同年9、10月份,党和政府聘请晋剧界名人:郭兰英、筱桂桃、刘凤霞、刘宝山等,评剧界艺人花淑兰、筱月楼、赵丽蓉、张耀文等名人演出《明云断》、《打金枝》、《反徐州》、《桃花庵》、《枪崩杨小脚》等剧目,分赴坝上康保、张北等地演出,东路二人台艺人们如饥似渴地观看演出,模仿晋剧、评剧中各种动作及学会了化妆。从姊妹艺术中学到的身段、打击乐、化妆等运用到东路二人台戏剧中,于是出现了造型、亮相、矮步、蹉步、花梆步、云手、兰花指、卧鱼、二龙出水、燕别翘等优美定型舞蹈动作,提高了霸王鞭、玩手绢、折扇技巧,遗弃了“抹锅底黑”的化妆旧习,规范了戏剧表演,促进了“东路二人台”戏剧的发展,使二人台艺术获得了新生。
1945年,苏蒙联军大战狼窝沟,坝上获得解放,恢复了庙会活动,为“东路二人台”戏剧提供了较多的演出舞台,二人台戏剧人提高了演技,演出曲目不断更新,淘汰了像《小叔子挎嫂嫂》、《老爷爷骚媳妇》、《十八摸》、《怀胎》等格调低下曲目,创作了《种大烟》、《抽洋烟》、《妓女告状》、《枪崩小五点》、《四季歌》、《劝老乡》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歌颂解放和进步的曲目,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
“东路二人台”的传承情况:
1、“杜不高”坐腔班
班首“杜不高”,因个矮得名,坐唱能手,自编自唱。搭当“二摇头”,双目失明,幼小双亲早逝,跟随“杜不高”搭当卖艺,“二股子”(即二胡)拉得很好,嘴功好,边拉边唱。因无文字记载,出生等其它情况不详。
2、丁五子“平地楼”班
丁五子,男,1909年生,自幼迷上了二人台艺术,悟性好、较灵活、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通,坐唱艺术精湛。坝上地区当时为一个行政区划县,一些艺人组班演出,将“蹦蹦儿”改为地摊演出,故名“平地楼”。因霸王鞭技巧高超,边打边唱,尘土飞扬,又名“地皮灰”,活跃在坝上、坝下及周边地区。1995年病故,一生挚爱二人台艺术,演出传统曲目上百多,改革二人台曲目上百个,是从“坐腔”到“东路二人台”戏剧形成的改革者和实践者。
6月8日,“纪念全国文化遗产日暨康保二人台艺术研讨会”在康保县举行,来自晋冀蒙三省(区)的文化文艺界专家齐聚一堂,就康保二人台艺术传承与发展、做大做强民间文化产业等进行研讨。这同时也是晋冀蒙三省(区)首次走到一起共同研讨二人台艺术。
此次研讨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和康保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十七位专家、学者就康保二人台的产生与发展、精品创新、音乐特征、舞蹈特点等进行学术研讨,大家还对康保二人台的市场化运作、占领城市舞台、做大做强民间文化产业等阐述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近年来,康保县把弘扬二人台艺术作为一种重大历史责任,使得一度沉寂的康保二人台又现生机,多个剧目以小戏争大奖,《父子争权》、《抢财神》等二人台小戏多次赴省进---演出,获得国家级大奖。
今年,该县县财政又拨经费30万元,用于二人台的创作演出,全力打造文化品牌,促进县域经济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