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二人台作为内蒙古中西部、晋西北、冀北、陕北、宁夏一带一种经典的民间艺术,近百年来深受农村百姓欢迎,是宝贵的民间文化财富。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群众的生活观念也在改变。社会上涌现出大量“追星族”,他们吹捧时尚,却将经典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二人台同样受到冷落。因而,到目前为止,二人台的发展仍然显得不太成熟,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如何使内蒙古二人台重新走向大众,走上市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二人台的介绍以及内蒙古二人台演出市场的现状分析,试图寻找一条属于内蒙古二人台演出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二人台艺术简介

(一)二人台的产生与发展

二人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内蒙古中西部、晋西北、冀北、陕北、宁夏一带很受欢迎。二人台一诞生,就成为当地群众经常性的一种业余文化娱乐活动形式。二人台的形成与发展大致有四个过程:

1、打坐腔。二人台由民歌发展而来,最初称山曲儿。群众即兴创作,隔山对唱,不拘形式,后来渐渐有了笛子、四胡等乐器伴奏。特别是在冬季农闲时候,人们围坐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演唱,尽欢而散,此为打坐腔。

2、打玩艺儿。打玩艺儿来源于社火玩艺儿。社火玩艺儿是山西河曲民间春节文艺活动形式的总称,包括打玩艺儿、耍玩艺儿、社火三种类型。

3、风搅雪。光绪九年,唐家会三官社组织道情班和玩艺儿班同台穿插演出,人称风搅雪。内蒙古老艺人云双羊,精通蒙汉语,独创“风搅雪”这一全新演唱模式,在唱蒙语歌曲时他巧妙地把汉语揉进去,在唱二人台时他也把蒙语拿来使用,蒙汉群众都爱听他的戏。

4、打软包。打软包是由班主领班,大伙搭班组成的职业性演出班子,每班不过十人左右,因其服装、道具简单,只装几个包袱,故称打软包。[1]

二人台从形成到现在,虽然只经过百年左右的发展,但已拥有二百五十多个传统剧目。剧种虽小,但生命力顽强,深受蒙汉各族群众的喜爱。风雨百年,长盛不衰。

内蒙古二人台有东、西路之分,以呼和浩特市为界,呼市以东为东路二人台,以西(包括呼和浩特市)为西路二人台。民间流传的“三打一挂一走一放”即《打金钱》、《打樱桃》、《打连成》和《挂红灯》、《走西口》、《五哥放羊》,是西路二人台的经典之作。当然,这些经典在东路二人台中也常常上演,但风格上却有很大不同。近年来,东路二人台创编了好多符合时代节奏脍炙人口的好剧目,深受观众欢迎,像《全全与花花》、《光棍汉与外来妹》等,好评如潮。

(二)二人台的艺术特色

百年二人台,百年坎坷路。在旧社会,像打玩艺儿、唱蒙古曲儿这类艺术是地道的“下里巴人” ,难登大雅。虽然深受群众喜爱,但有钱人可能碍于面子,还是很少观看二人台的。二人台艺人由于收入有限,过着捉襟见肘的凄苦生活,社会地位也得不到认可。但是,二人台艺术能在逆境中顽强存活至今,并能不断向前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广大劳苦百姓打心眼喜爱它。因为二人台传唱的就是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琐碎小事儿,很容易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共鸣。它的剧目,几乎都是取材于社会最底层群众的生活,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小人物,小故事,小艺术,大道理。如《赠褡裢》一戏,小小一褡裢,表达了蒙汉人民之间的和睦相处,讴歌了蒙汉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再如《卖油》一戏,就通过批评一乡村油翁在麻油中掺米汤,坑人赚取昧良心钱,表达出老百姓对公正、公平、诚信的市场秩序的呼唤。

二人台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音乐方面。它的音乐元素,主要来自南北两方。一方面是内蒙古西部和西北高原蒙汉各族的民歌、说唱和其他形式的民间乐曲,另一方面是江南民间音乐和其他比较成熟的戏曲音乐。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今天丰富的二人台音乐。[2]二人台音乐豪放欢快、高亢明朗、悠长婉转、朴实优美、风格独特,容易被群众所接受。

在语言方面,二人台也有突出特色。由于内蒙古西部一带好多地方都是蒙汉杂居,蒙古族艺人和汉族艺人常常同台献艺,久而久之,二人台不仅吸收了口语化的俗语方言,还把蒙语掺进唱词。方言土语在道白中体现最突出,如《探病》中刘干妈在探问女儿的病时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皮裤没毛,就是棉裤太薄” 。二人台引进蒙语演唱就数老艺人云双羊做得成功,他在唱蒙语歌曲时巧妙地把汉语揉进去,在唱二人台时也把蒙语拿来使用,蒙汉群众都爱听他的戏。另外,二人台唱词中常常运用排比、对偶、夸张、比拟等多种修辞手法,也吸收大量民谣、谚语、顺口溜、歇后语和串话,以此来创造人物形象和营造剧情。通俗、幽默、泼辣、简洁的语言,既表现出民间口头文学直朴的美,又使剧中情绪更加饱满,生活气息更加浓郁。如《打连成》中描写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一段唱:“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芫荽灯,碎纷纷;韭菜灯,宽生生;茄子灯,紫盈盈;圪柳把弯,黄瓜灯;娃娃灯,打能能;老虎灯,多威风;龙儿灯,满身鳞;摇头摆尾,狮子灯”,整个唱段,排比、比喻、比拟、叠词熔于一炉,形象生动,句句押韵,声调和谐,艺术效果非常好。[3]

总之,二人台的特色和优异之处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应当充分地研究和认识它。

二、内蒙古二人台演出市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尽管二人台艺术颇具特色,在内蒙古民间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在全国的小剧种都面临着生存困境的前提下,内蒙古二人台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由于很难得到政府支持,加之市场萎缩严重,二人台剧团经费短缺,生存举步维艰。二人台的演出基本集中于农村牧区,而且演出时间、演出场次也很有限。只有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才会演出。演出全由东家包场,观众基本是东家亲属和靠免费吸引来的老头老太太,年轻人很少。各个民间剧团的演出水平参差不齐,但多数水平较低,基本没有原创剧目,都是对二人台经典剧目的翻拍,且大多数剧团的演出内容基本相同。剧团中表演艺术较高的演员少之又少,人才短缺严重,演出服装、道具、乐器、灯光器材陈旧,舞台演出破破烂烂,演出质量很成问题。具体来说,内蒙古二人台演出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二人台本身存在的问题

二人台虽在不断前进,但发展速度十分缓慢。到目前为止,仍处在一个不太成熟的阶段,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如,时代在不断前进,观众的欣赏口味、观众的结构都在不断变化。因而,二人台的风格也必须进行适当改变,以适应观众的需求。所以,在充分研究和认识二人台特色和长处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同今天的时代以及观众欣赏要求之间的差距。

1、唱词需要改进

解放前,二人台艺术曾经为赌场服务。为了多赚点钱,二人台艺人不得不迎合一些赌徒的低级趣味,编了不少黄色串话作为唱词,也在演出中掺进不少下流动作。这种表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一部分观众,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但同时也给二人台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这是今天二人台语言发展方面必须注意的问题。

2、音乐过于单调

在音乐方面,也有值得改善的东西。二人台音乐现在主要还是采用民歌和民间曲牌,有必要加进一些其他元素来丰富二人台的戏曲音乐。而且现在很多剧目,从始到终都是一个唱腔。像《邋遢老婆送饭》一戏,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全剧就一个调子,反复咏唱,只是每句唱词略有不同,一般观众看一遍就再不想看了。所以,创作更多丰富多彩的曲调和唱腔,也是音乐发展方面急需改革的问题。

3、内容不符合当代大众欣赏口味

二人台之所以得不到广泛传播,不受当代大众欢迎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台的多数内容都是反映旧社会的日常生活或者仅仅局限于现代农村的个人生活。内容的局限性就把大量的消费群体拒之门外。二人台忽视了解风土人情,忽视民众的欣赏习惯,只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维持着自己过时的东西。

二人台尤其不符合当代青少年的欣赏口味,青少年是追求时尚的一代,他们敢于冒险,善于追求新事物、新生活。而二人台却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东西,为青少年消费群体所摒弃。

此外,二人台内容刻板,多年来,经常播出的就是那几个剧目,观众早就有“打不烂的茶瓶,走不完的西口”的抱怨。

4、创作人才匮乏,缺乏创新

二人台艺术缺乏优秀演员,更缺乏优秀的编创人员。没有好的剧目,演员的表演艺术就没有表现空间。但整个二人台艺术界对于编创人员的重视力度不够,也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发挥自己才华的平台。演员获得任何奖项,都是演员的荣誉,没有编创人员什么事儿。编创人员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实现,就很难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而现在的民间二人台剧团为了压缩开支,根本不去聘用编创人员,演出内容就仅限于那几部二人台经典剧目,观众看久了自然腻味。观众越来越少,民间剧团的生存难上加难。[4]

5、表演风格与舞台美术过于陈旧

时代在前进,二人台的演出环境与演出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变化必然带来新问题,这就要求二人台的表演风格和演出的舞台美术都要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完善二人台传统剧目的形式,创造高质量的舞台艺术,适应观众不断发展的欣赏要求。[5]

(二)成功经验没有得到很好推广

内蒙古二人台演出市场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民间二人台剧团大多处于自产自销,原地踏步阶段。很多剧团必须要有政府的资助才能勉强生存,市场效益基本没有。再加上受到其他文化的冲击,喜爱二人台的观众不断减少。演出没人看,剧团的资金必然出问题。没钱,工资发不了,优秀的二人台演员被迫另谋生路,导致剧团演出水平不断下降。现在年轻人很少有学二人台艺术的,二人台后继无人,很危险。农村二人台剧团演出基本没有创新,演出内容都是对二人台经典剧目的翻拍,观众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不看。

之所以会如此,除了二人台本身的原因外,还在于我区对二人台艺术的推广做得比较差。时至今日,二人台的推崇者也仅限于内蒙古等地农村百姓中的老年人。二人台艺术根本没有完全深入老百姓心中:现在喜爱二人台的百姓,以前就喜爱;以前不关注二人台的百姓,现在对二人台也比较陌生。在我区,二人台在民间的影响力甚至不如山西晋剧。从二人台剧团来说,无论国有剧团还是民间剧团,依赖国家的观念都很严重。剧团管理机制、用人体制、分配体制都很落后,严重影响剧团的活力。导致其无法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或竞争力不足。地方政府对二人台演出市场培育不充分,使得二人台剧团市场化运作环境不良。具体来说,在传播和推广二人台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推广不力:

1、国有剧团管理发展的成功经验没有得到很好推广

我区在二人台发展方面也做过有益的尝试,比如办过民间艺人录音会、民间唱法研究会,开过二人台唱腔改革讨论会等等,但毕竟属于小打小闹,没有掀起大的波澜,显然不能有效地改革和发展二人台。[6]当然政府对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和盟市级二人台艺术团抓得很紧,效果也很显著,但成功经验却缺乏推广。光这几个剧团,根本无法服务全区百姓。这几个剧团主要是起表率作用,而不是演出市场的主力。应当推广这些国有剧团的成功经验,带动下级剧团和民间剧团,共同将演出市场搞活。

2、民间剧团成功经验没有得到很好推广

民间剧团也有发展成功的,但数量很少。像集宁地区的孟凤林剧团,就发展得很好,旗下的主打艺人二后生、六兰兰、冯四等,是该团的王牌。这些演员虽然难登大雅,但在百姓间却非常受欢迎。农村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有一张孟凤林剧团的光碟,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听听。街上摆地摊卖光碟的,如果没有经营孟凤林剧团的光碟,一般来说是不行的。大街上随处都可以听到二后生的唱腔,虽然不怎么好听,但人气颇旺。孟凤林的剧团演出费用是这样的,如果遇到东家包场,则演出一天六千元到一万元不等;如果卖票,则票价十元,每场观众至少一百人。他们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开始演出,一整年几乎没有闲下来的时候,足迹遍布内蒙古中西部和临近省份。老百姓遇到婚丧嫁娶,特别是有“白事业”的时候 ,非常愿意花大价钱请孟凤林剧团来演出。但可惜的是,孟凤林剧团的成功经验也没有得到很好推广。

因此,无论政府还是二人台从业者,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三)政府重视不够

我区虽然对二人台的创新与发展有所重视,但总的来说,重视力度还不够,更没有把二人台当作我区文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对二人台的改革发展没有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民间二人台如何发展,政府一般不过问,只在有民间艺术节等形式的文艺汇演时,临时抓一抓。放眼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在这方面都比我们做得好,像辽宁的二人转、安徽的黄梅戏、吉林的吉剧,现在都发展得很好,都能给当地政府创收。而我区的二人台还在拖后腿,必须要靠政府的扶持才能发展。像辽宁二人转,不但走进央视,唱红全国,还闯出了《本山快乐营》等多个品牌栏目,将“刘老根大舞台”扎根首都北京,在文化产业方面,已走得很远。辽宁二人转与我区二人台有许多相似之处,二人转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内蒙古二人台学会副会长邢野认为,二人台走不出内蒙古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演员队伍素质低,演出设施差;二是政府投入不足,有限的资金根本轮不到二人台;三是二人台艺人思想观念保守,自己看不起自己。[7]

因此,二人台剧团必须树立市场意识,以各种灵活形式开拓演出市场。二人台的出路在于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符合群众的审美需求。


三、内蒙古二人台市场化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二人台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制定法规和出台政策,维持文化市场秩序,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为文化企业提供必要和及时的服务。政府应出台对二人台市场的优惠政策,相关部门同时要密切配合,保证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要加大对二人台的资金扶持力度。政府与驻地高校合作,选拔二人台剧团的优秀人才到高校学习深造。与驻地企业联系,在企业有重大活动时,让二人台剧团参与演出,收获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府要选拔一批优秀民间二人台剧团进行重点培养与扶植,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二人台演出市场的发展。此外,政府应组织专门力量对整个演出市场进行有效监管,杜绝各类违规违纪演出行为发生。[8]

(二)二人台剧团自身要努力走向市场

内蒙古二人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未走向成熟,仍未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究其根本,缺乏创新、内容陈旧等是其问题所在。至于语言方面,也许会有些局限性,但是我认为,这是二人台的本色,必须保留其语言特色。基于上述问题所在,二人台如何才能真正为市场所容纳,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是我们研究的关键。

内蒙古二人台要想走向市场,为市场、为广大观众所接纳,必须做到的便是满足消费人群的需求。那么,消费者对于二人台有什么需求呢?
我们知道,大多数二人台都以农村事件为主题,并不关注时代问题,几乎与时代脱轨。现在,二人台绝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的农村百姓,农村是二人台的主要市场。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

1、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

消费者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中心,只有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才能做好市场营销。只有了解消费者心理,才能为消费者所接纳。消费群体总是希望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商品。[9]二人台也一样,人们总希望二人台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基于此,我们应当充实二人台的内容。二人台的绝大部分观众是普通百姓,农村是二人台最广阔的市场。但目前,农村观众数量呈明显下滑趋势,现有观众多为老年人。年轻人春夏秋三季在外打工挣钱,冬季在家无事,多以喝酒、耍钱为乐,如果民间剧团的创作人员能到农村,了解民风民情,了解农民的生活,再把得来的素材编成剧目,演出农民自己的生活。身边的人、身边的事都在戏里,那人们一定爱看,也一定能积极参与。歌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病有所医,歌颂低保、社保的老有所养,表达出喝酒、耍钱的害处等等。这样一来,二人台就演活了,演员演得有兴趣,观众看得有兴趣,演出自然有市场。

此外,在保持其特色的前提下,对于不同的目标人群予以不同的内容,并加以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特色。年轻人追求时尚,可以在二人台台词中加入年轻人推崇的东西,如:流行歌曲、歌星或影视明星的影子,也可以加入一些反映时代主题的元素等。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历经沧桑的老一辈,二人台应重视对过去生活的回放,让他们在二人台中体验时光的倒流,重温逝去的经典。

2、扩大目标市场

农村是二人台最广阔的市场。但目前农村观众数量呈明显下滑趋势,现有观众多为老年人。年轻一代,敢于创新。受环境影响,他们追求时尚,追赶潮流。在他们眼中,二人台已是老掉牙、迂腐不堪的东西。基于此,应着手扩大目标市场,采用更多形式,增加更多内容来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争取满足更多消费群体的需求。比如:充分利用举办各种形式的二人台演出比赛的机会;通过海选来扩大二人台的知名度。当代青少年是敢于拼搏,敢于竞争的。所以应充分利用他们的特点,将二人台深入到广大青少年当中。可以将二人台经典作品嵌入广告中,与广告相融合,也可以将二人台经典唱腔制作成手机铃声,既有利于推广内蒙古特色文化产品,又容易为大众所接纳,从而更好地接近消费群体,促进二人台的广泛传播。当然,我们也可以将二人台唱段与影视剧相结合,如同《新白娘子传奇》中,通过电视情节的演绎,观众不仅为跌宕起伏的剧情触动心弦,而且能够更好地了解剧中插曲的内涵,收获融情于境的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加内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可以丰富二人台的内容,使其极力体现时尚潮流,体现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但改进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自己经典的一面。

二人台剧团应充分利用参加戏剧比赛、戏剧节、艺术节的机会,排练新剧目向城市进军,开拓城市市场;还可以像京剧、越剧、黄梅戏一样,拍摄一些有影响力的戏曲电视剧,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拍的二人台电视戏曲《二板头进城》就是很成功的例子。还可以通过让二人台走进大中专院校,走进旅游、餐饮业,借助旅游、餐饮业的发展壮大自己。[10]

3、使用多种推广形式

内蒙古二人台推广形式单一,发展不尽如人意。由于二人台剧团经营不力,很多演员都自己单干,多是夫妻二人到处打场子。他们拥有扎实的功底和唱功,几乎所有类别的唱法都能拿出手来。哪里有需要,一个电话他们就到。但这种形式对于二人台的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有相当的局限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近几年,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飞速发展,给二人台的传播带来极大的有利条件。观众可以更灵活、更方便、更快捷地欣赏二人台。二人台必须很好地借助这些良好的媒介平台,快速向市场化发展。

内蒙古文体娱乐频道每周一播的《西口风》栏目很精彩,很受群众欢迎。可以说是二人台艺术的一档品牌节目。《西口风》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武利平担任艺术总监,演员大多数是内蒙古地区土生土长的优秀二人台艺术工作者,青年新秀也很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二人台专业科班生也常常在《西口风》中露脸。它是二人台艺术传播的很好平台,是二人台向市场化迈进的很好尝试。下一步就要考虑如何能像《本山快乐营》一样走红全国。

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的《绿野戏苑》和《乡音乡情》栏目,也办得很好。节目中常播出听众喜爱的二人台唱段,常常邀请一些二人台文化名人到演播室做客,和广大听众分享他们从艺路上的点点滴滴。还开通了直播间的热线电话,让广大观众参与其中,发表见解或一展歌喉。节目收听率特别高。

4、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我在走访中,很多民间二人台剧团的负责人提到他们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金短缺,没有钱,演员的收入就难以保证,根本留不住好的演员,更别说舞台设施的改善了。剧团的演出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演出的艺术效果根本无力顾及。我想可以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现在农村每年得到国家的耕地补偿、粮食补贴,还有低保、社保等等,几项下来,收入都在几千元以上。每家捐赠百八十元根本不成问题。关键是要有人牵头组织。村委会就可以出面组织这项工作,并保证筹集款项能实实在在地用到改善民间二人台剧团上。资金一旦充裕起来,民间二人台剧团就要着手改善演员的待遇,培养编剧人才,改进和更新服、化、道等演出设施,排演新的剧目等等。

5、培养优秀接班人

二人台艺术培养接班人这一工作,最好选派一部分优秀演员来担任。让这些演员深入民间选拔一些有艺术天赋的小孩子重点培养,争取让他们成为优秀的二人台艺术工作者。这是二人台发展的百年大计。[11]

总之,紧跟时代步伐,贴近消费群体,做大、做强内蒙古二人台。打破目前的僵局,让二人台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大众。

结论

新中国成立至今,二人台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在上演的剧目富有浓郁、亲切、幽默的色彩,撩人心扉的音乐,精湛绝伦的表演,高亢雄浑、婉转如诉的优美唱腔,质朴无华、细腻而又形象诙谐的语言,魅力无穷,深入人心。让人越看越想看,越听越爱听。二人台在艺术方面已相当成熟,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它尽快推广出去。二人台是千里马,现在需要的是伯乐。
政府很好地发挥引导作用,二人台剧团加强经营管理能力,适应市场需要,打造高质量的剧目,根据自身情况和地域条件对剧目进行市场化运作,使其进入市场,保持鲜活的演出状态。这样一来,在获得生存、赢得市场的同时,二人台也能广为传播并继承发扬下去。

致 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我收获了很多,不仅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接触到许多良师益友。回想四年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有太多让我铭记的东西。即将毕业,感慨颇多。在此我想表达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我的老师和同学们由衷的感谢。感谢父母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母校内蒙古大学给了我学习深造的空间,感谢文化艺术管理系的老师们四年来给我的教导,感谢同学们给我的支持与鼓励,还要感谢艺术学院那些给过我帮助和关怀的恩师。我的大学念得比较艰难,如果不是你们,我真的不知道能不能一路走来。现在的我无以为报,只能默默将你们的爱化作我前进的无穷动力,助我在以后的岁月走得更踏实。
本论文的写作主要感谢邢野的《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我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大量参考了其中的观点,同时感谢其他几位参考文献的作者;其次感谢刘筠梅副教授的精心指导,没有刘教授,我的论文很难顺利完成;最后感谢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级李智慧同学给我的巨大帮助。

参考文献

[1] [3] [7] [11]邢 野 .《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巳集)》[M]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3页—第251页.
[2]吴金宝.《河南濒灭剧种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4] [5] 马春生、李红梅.《二人台文化研究》[M] .北京市: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页—第60页.
[6] 李俊霞.《河南地方戏曲的危机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8] 李建新、蒋一娜、罗颖杰.《小剧种唱出了大戏——看甬剧<典妻>如何实现突破》[N].《浙江日报》,2004年4月19日.
[9] 李康化.《文化市场营销学》[M].太原市: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50页—第100页.
[10] 郭青剑.《地方戏曲:在艰难中求生存谋发展》[N].《中国艺术报》,2003年5月2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