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二人转,这一东北黑土地上的骄子,草根文化的宠儿,正在茁壮地成长,并以其与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更不隔心的优势走入繁华都市,占据了东北城乡舞台,活跃在希望的田野上,形成了“万人围着二人转”的现象。也有人称此为“二人转现象”,详细说来即二人转的“四多”现象:看的人多、学的人多、关爱它的人多、经济效益好的人多。要说关爱它的人多,那是千真万确的,此书的作者就是一例。

王国华先生是活跃在好几个领域的青年学者,居然能如此喜爱二人转,喜爱二人转的故事,喜爱二人转的唱调,喜爱二人转的样法,喜爱二人转的演员,更喜爱二人转的观众,真是难能可贵啊!他写的这本《万人围着二人转》是如此的质朴,如此的生动,令人难以释手。他不但喜欢二人转,而且能说出二人转的道道来。

今年春晚以后,小沈阳火了,有些人产生了担心和疑虑,小沈阳现象能持久吗?他演出的是二人转吗?我和国华就此探讨过,一致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一点也不为二人转的前景担心。只有像我们这样身处其中的人才知道二人转的发展潜力有多大。二人转过去号称“九腔十八调”,其实是形容二人转的唱腔之多,真正的唱腔远远不止这些。“九腔十八调”还暗含了二人转的包容性,即其他剧种腔调和流行的民歌杂曲也都可纳入二人转中。比如流传甚广的二人转《猪八戒拱地》,其中最好听、人物最鲜明、人们最爱听的就是那段“叫相公啊,我的大嫂啊;相公相公啊,大嫂大嫂啊”使用的影梆曲调,就是杂调。对于小沈阳来说,它就相当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大海》的用调。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就是这样一个个借鉴来的,二人转就这样成为农民的第一文化食粮、东北老百姓的“可口可乐”。

二人转的发展过程显示,它是最能与时俱进的。好了就朝前走,不妙就改进,就变革,就修正自己。先生存下来再说,然后再琢磨发展。最近,东北地区的一些电视台、电台和部分城乡剧场、大舞台的二人转演出都在强调和增加演唱的比重,提倡“说、唱、扮、舞、绝”五功中唱为首。可见,二人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正在向本体艺术回归,真的是让观众、听众满意和喜欢。

二人转小帽儿中很多是讲偷情的,甚至套路都差不多。主人公都是女子,半夜等在家里,心急火燎地盼心上人来幽会。《情人迷》(赵春雷和渺明表演)最为典型。一更天往外张望,二更天把情郎迎进来,三更天上床,四更天两人进入高潮,五更天把情郎送走,还意犹未尽地问一句:“多咱还能来?”瞧,多形象,多细腻!但是缺少故事情节,在那个封闭的年代,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被家人和规矩看得紧紧的,偷情怎能如此简单?

相比较,《杨姑娘》(王小力和李琳表演)的故事就完整得多。杨姑娘家住京城杨家庄,父亲是个财主。到了发情的年纪,杨姑娘夜夜睡不好觉,五脊六兽。妈妈斥责她,并说“到夜晚入洞房,就他妈那点儿事,伶俐女,配才郎,美味常吃也不觉得香”,但女儿不服气,跟老妈叫号:“我爹爹别上我妈妈的床,我哥哥也别进嫂子的房;咱们家自己搭铺自己来睡,女儿和你飚成帮,老妈妈你挺得住,我就咬牙逞刚强”,可以想见,母亲的教育没起啥作用。这种情况下,女儿去偷情就顺理成章了。果然,女儿跑到门口闲站着,碰见一个帅哥,相约“今儿夜晚,到三更,你来上一趟中不中?趁着我爹娘不在,扯把里咯儿棱”。对方是个愣小子,也不怕人家是谋财害命,屁颠儿屁颠儿地就来了,于是二人偷情成功。末尾还有一段比喻,两人完事以后开始吃饭,“在当中摆上了没刺的鱼,这鱼儿有大也有小,里是肉,外是皮,玩意儿不大把人迷,谁要是尝到那滋味谁也舍不得”。整个故事带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叛逆、自主、正巧遇上一个对撇子的下家,又赶巧父母不在家,真是巧儿他爸打巧儿他妈——巧儿极(急)了。主人公才不在乎什么贞洁不贞洁的呢,只要及时享乐、满足性欲,就比什么都好。

《糊弄妈妈五更》(魏三、何小影表演)更有意思,说的是情郎到来,瞎妈妈觉得不对劲,总是过来问。一更天,老妈妈听到动静,问是怎么回事?女儿说我在推窗呢;二更天又来问,女儿说我关窗呢;三更天情郎上床了,妈妈来问,女儿说,“小奴家睡觉掉了鞋一双”。在这儿,魏三加了一句:“不对,我怎么听着响了四下?”四更天,妈妈来问,女儿说,是咱们家的疤瘌狗子在舔米汤。魏三又饶了一句:“哦,我说怎么水拉巴嚓的呢!”五更天,情郎出门走了,妈妈问是什么动静,女儿说,是接地儿(隔壁)二大娘她在憞(dui3)酱缸。是不是很有情趣?

二人转中,偷情内容之多,很容易授人以口实,说二人转没格调。其实,偷情偷情,先是偷,有顾虑有忌讳才偷,否则就是正大光明地拿了;后是情,满足性欲是一目标,打破习俗,自我实现也是一目标。跟现在比起来,根本就是小巫见大巫,网络聊天室里,趴着成千上万心怀鬼胎的色狼色鬼,随便聊上几句,便勾搭成奸,一点悬念没有,更别提情调了。(Jalen)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