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全国闻名的曲艺之乡,相声、评书、二人转、单弦、大鼓、双簧等上百种曲艺形式在这里都能找到踪影。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唱词优雅、旋律优美,被誉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的鼓曲却因后继乏人、不受重视等原因而正在走向衰落。

鼓曲专业招生不足10人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这首气势如虹的《重整河山待后生》让很多人知道了京韵大鼓,也让很多人喜欢上了鼓曲。
鼓曲,俗称大鼓,它包括京韵、梅花、西河、单弦、京东、琴书、什不闲、坠子等十几种形式。在辉煌时期,在京津冀一带,拥有一大批听众。
1986年,在马三立、侯宝林、骆玉笙等老艺术家的努力下,天津成立了中国唯一的曲艺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北方曲校。作为曲艺人才培养摇篮,近几年来,该校的鼓曲专业招生每况愈下。该校校长王小淳告诉记者,建校初期,由于不收学费,学生享受国家补助津贴并保证毕业分配,曲校的鼓曲专业格外火爆。
然而这种火爆的场面从1995年开始退热。王小淳说,1995年学校实行自费,同时学生毕业不再包分配,生源顿时萎缩。去年,鼓曲专业只招到了3名学生,而今年到目前为止招收还不到10人。
不仅鼓曲后继乏人,鼓曲演出市场也同样毫无生气。记者在天津一些茶馆和剧场发现,与火爆的相声相比,鼓曲演出听者寥寥。谦祥益是天津比较有名的茶馆,那里既有相声表演也有鼓曲演出。经常来光顾这里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不喜欢听鼓曲,一是因为唱词听不清楚,二是好听的太少,三是表演者缺乏生动的肢体语言。

四大原因致使鼓曲日渐衰落

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薛宝琨说,随着鼓曲演唱的大师级人物如骆玉笙等人的相继谢世,鼓曲缺少了领军人物。20世纪90年代末鼓曲曾风光一时,那时各流派人才济济。当这些人渐渐淡出表演舞台后,这些流派的继承者们鲜有有影响力的人物,各流派开始走下坡路。
社会重视不够是鼓曲日渐衰落的另一个原因。王小淳说,因嫌学鼓曲低俗,现在很多学校都不愿让鼓曲进课堂。由于从小接触不到鼓曲,很多孩子甚至根本不知道这门艺术形式。
一些鼓曲从业者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也是鼓曲委靡的一个原因。薛宝锟说,一些不错的鼓曲演员认为自己拿过奖了,是国家一级演员了,就觉得自己努力到头了,就开始忙着挣钱、走穴,根本无心鼓曲的创新和发展。
鼓曲讲究格律,讲求合辙押韵,因此,对本子要求很高。但精通此道的人现在几乎没有。创作力量薄弱,使低迷的鼓曲雪上加霜。
王小淳担心地对记者说,如果任由鼓曲所面临的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鼓曲这门珍贵的曲种就有失传的可能。

留住鼓曲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郭德纲等人将相声复归传统,这也让人们看到了鼓曲振兴的希望。
王小淳说,相声和京剧都有低谷时期,但是坚持过来都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我相信在各方面的关心和关注下,鼓曲市场会再次繁荣。
复兴鼓曲,要从基础做起,要从娃娃抓起。中国北方曲校梅花大鼓教师安冰认为,和昆曲一样,鼓曲也应进入中小学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它、了解它。
刘派京韵大鼓继承人张秋萍告诉记者,任何一门表演艺术,都要靠人来传承和发扬。有了继承者,再加上好本子,鼓曲艺术才会薪火相传。现在在北京和天津活跃着一些民间鼓曲表演队,这些表演队培养了一些喜欢听鼓曲的听众。对此,王小淳建议,如果文化部门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充实和壮大这些鼓曲队伍,就会培养更多的鼓曲听众。
薛宝琨指出,成立鼓曲俱乐部,让鼓曲上春晚,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鼓曲从业者等途径,都是复兴鼓曲的一种办法。但鼓曲复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才不会衰落和失传。(记者 周润健)

(摘自 《半月谈》)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