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吉林二人转这盘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农家菜”。300年来,在狩猎、挖参、淘金人的窝棚和大车店,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庄户人的院子或炕头上,搭个场子就能演。我小时候,吉林的乡村、田野随处都可听到二人转的旋律,看到夜晚小戏台照明的汽灯,给山村和农民带来欢乐。那时,追逐戏班子,“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真是常事。我现在还能清晰记得的二人转就有《包公赔情》、《猪八戒拱地》、《回杯记》、《锯大缸》等十几出。
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唱词通俗火爆,风趣幽默,充满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所谓“浪”字,一些略带点“颜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外露、火爆、不羁,又让你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在笑声中显露了快乐、率性的生活真实。对此,一些高雅人士、专家视之如洪水猛兽,粗也俗也!我却大不以为然,“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曾被一些专家、道学家大拍板砖,却挡不住那火辣、优美、奔放的旋律红遍全国。我以为,大千世界,各类文化,雅俗有之,并无高下,原不必苛求一致。见仁见智,自取其乐便是。更不去说,许多道貌岸然者,实为假道学,视一切皆粗俗者,自己却实实的俗不可耐,几乎已成规律!何况,现在的二人转,早已没有什么过火的所谓“颜色”,多为幽默与调侃而已。
辽宁二人转有赵本山领军,闹得红红火火,功夫、绝活、小品加脱口秀,赢得市场红火、观众如潮,大有统领整个二人转之势。我却一直以为,这已不是二人转,今天的二人转丰富独特的音乐元素,“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二人转舞台上已经没有了;二人转旦丑角互动、典型的上下装的表现形式没有了;“唱说扮舞”二人转的“四功”没有了。或是二人转的延伸,或完全就是另外一个演出形式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