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人转唱腔的现代模式
徐云鹏
(辽宁省曲艺家协会 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传统二人转唱腔的现代模式是指从二人转的历史源头,发展到现阶段经历的变化。主要阐述的是在建国后,我们国家经历了十年文革,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东北地方戏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文革结束后,我们国家开始推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在该方针的指导下,吉林省开始全力推广谱子戏,从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传统二人转达到了最火的时期。进入二零一零年以后,传统二人转开始走向下坡路,观众对他的看法不一,演员内部对其演出形式的变更,致使传统二人转的演出范围缩小,由此,传统二人转的唱腔也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 二人转 演出模式 唱腔
二人转本身就是多种戏曲结合的产物,因此他的唱腔也富有很大的杂交性,故而二人转素有“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说法。传统的二人转唱腔比较多,早在文革前,二人转的唱腔还是比较丰富的,建国前我们国家也曾先后对其进行挖掘整理,但是由于文革的破坏致使许多经典的地方戏文化被焚毁殆尽。由于文化大革命对于艺人的打压,致使二人转陷入了十年的萎靡阶段。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许多传统二人转的曲牌是一些经历了文革前后的老艺人,以及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回忆和整理记录下来的。如今的二人转唱腔已经很少能够听到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了。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期,演员们还习惯于用胡胡腔--大救驾--打枣--喇叭牌子等类似的曲牌连接方式进行演唱,这种方式一致延续到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但是现在的剧场由于给演员的时间是有限的,许多演员都放弃了这种传统模式,直接以武嗨嗨起头,一出戏三四个曲牌就能够完成。这也造成了传统二人转唱腔的局限性,现在的舞台上二人转常用的曲牌大体上有这样几十个:喇叭牌子、慢西城、西口韵、东北大鼓、西河大鼓、奉派大鼓、小翻车、锯大缸、老摔镜架、神调、武嗨嗨、文嗨嗨、抱板、红柳子、三节板、靠山调、纱巾扇、打牙牌、哭糜子、小悲调、大悲调、英雄悲、影调、茨山、下楼调、扯羊尾巴;评剧当中的二六板、协和音、十三嗨、评剧武嗨、评剧流水板、大口落子、评剧反调、评剧散板、评剧三墩等;黄梅戏中的巧儿交线、女驸马等;其他剧种中还有一些,比如柳琴、山东快书、吕剧、河南坠子、小放牛、波子、岗调等。
大体上常用的二人转曲牌也就这些,我们在举一些不经常使用且经过老艺人整理、记录下来的曲牌,这类曲牌偶尔会有一些民间艺人演唱,但是能够得到推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传统二人转的演出时间在日益缩短,演出地域在慢慢缩小。比如选自萨满当中的海南语、唐二主探臣的专调,谭香哭瓜调、腊梅花、佛调、拉君调等。
在传统二人转发展的今天,其曲牌范围在不断缩小,我们举例来说,《天缘配》又名《张四姐临凡》,许多年轻的学员都会这个戏,但是真正能够唱全的、唱好的人少之又少。首先大调门应该有,因为他是二人转的本源,其次是武嗨嗨,他担起二人转八百斤的江山社稷。在剧情的演变上,我们知道有用“京东大鼓”表达崔文瑞穿着的;有用“黄梅戏”表现张四姐的地方;还有用“喇叭娃子”表达天宫盗宝的内容;在张四姐哭南天门的情节当中,许多演员都删去了,这段并不是很长的天仙辙唱词演员们有的用“英雄悲”加“红柳子”,也有人用“哭糜子”,甚至有人用“大悲调”,在表述四姐下天堂的时候,有这样十种曲牌,都是比较不错的选择,第一是“反西凉”、第二是“波子”、第三是“锯大缸”、第四是“老摔镜架”第五是“武嗨嗨”、第六是“东北大鼓”、第七种是“慢西城”、第八种是“西河大鼓”、第九种“黄梅戏”、第十种是“河南坠子”。这十种曲牌在这个地方用的较多的是也就前五种,当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演员们的解决都局限在“小翻车”上。事实证明,在一些演员的开拓和实验中,“大救驾”、“抱板”、“化蝶”等等的结尾都是比较不错的选择,当然一些演员还是坚持运用“小翻车”这样欢快的曲调作为正戏的结尾。
传统二人转的现代唱腔在今天的二人转舞台上有着两种并行的模式,第一是以吉林谱子戏为主的固定曲牌唱腔结构,最明显的是吉林省的谱子戏经典名作《包公断后》,另外一种是梁子戏的词,谱子戏的调,最明显的是小豆豆、赵小军演唱的《包公吊孝》,演员们从词到曲牌都完全照搬照抄去演绎。这两种模式实事上走的是一条相同的路子,是现代二人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产物。还有一种就是梁子戏的曲牌,不固定唱词,不固定唱腔,比较经典的剧目是《包公赔情》,大体上是一个人一个唱法,但是也有类似上述的同化现象,比如冯涛和温美玲演唱的《包公赔情》比较经典,许多学员也是从曲牌到唱词一句一句的学。
综上所述,传统二人转唱腔的现代模式显而易见,一是唱腔结构的单一,另外一种是谱子戏对传统二人转演唱形式的冲击,这两种并行的方式让传统二人转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大有一种“闭关锁国”的趋势,如此的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乐观的,由此可见传统二人转唱腔的现代模式出现了危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