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沈阳又有三个项目正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单,而此前呼声很高的沈阳相声却榜上无名——

有着130多年历史的沈阳相声再一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擦肩而过,在6月15日正式结束公示的文化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原来呼声很高的“沈阳相声”落选。人们不禁要问:沈阳相声,你到底咋啦?

沈阳谁还在说相声

清光绪末年,北京相声艺人范有缘(本名范长利)和朱天瑞定居沈阳,开始在小河沿“撂地”(露天)演出,后又进茶社表演。1921年,北京相声艺人冯昆志一家来到东北,与其子冯振声,徒弟德淑珍、冯少奎等人组成“冯家相声班”,活跃于辽吉黑三省。后来冯振声先后收徒杨海荃、常福荃、祝景荃等人,与他的儿子冯大荃合称“四大荃”,逐渐形成适应东北人欣赏品味的沈阳相声。

沈阳相声的特点是火爆脆快,题材丰富,内容针砭时弊,辛辣幽默,讽刺强烈,同北京相声、天津相声形成鼎足之势。而后来的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陈连仲,更是将沈阳相声推到了巅峰状态。《假大空》、《好梦不长》、《台湾来信》等经典段子很快为全国观众所熟悉。

随着时间的流逝,今日的沈阳相声辉煌不再。王志涛离去了,巩汉林、范伟演小品去了,曾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常佩业、贾承博也都有自己的事要做。一位相声演员爆料,如今沈阳相声演员只剩下6个人。有着700多万人口的沈阳城,说相声的只剩区区6人。这种反差,着实让人心寒。

沈阳在哪说相声

从最早的“撂地”到茶馆,再到剧场,沈阳相声经过了“三级跳”。

当年,杨振华、王志涛合说的相声《特殊生活》则是靠广播传播,从中央到省、市电台,滚动式播放红遍全国。于琪的《背课文》也为观众所熟知。但随着人们娱乐形式的丰富,相声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005年,为了挽救相声颓势,沈阳相声俱乐部成立。7月9日的首场演出吸引了许多相声爱好者,上座率足有九成。但随后的演出,票房并不景气,苦撑了三个月后,沈阳相声俱乐部退出了演出市场。

到了今天,在沈阳很难找到相声的踪迹。一位相声演员告诉记者:“说相声的人少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沈阳的剧场几乎被二人转独霸,根本没有相声的立足之地。”一位有识之士建议:“相声比较适合在小剧场演出,台下坐着一二百人,不但易于演员与观众的交流,观众的反应也尽收眼底。”但是,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沈阳目前没有这样的剧场。

沈阳相声何时归

曾经如此辉煌的沈阳相声,与“国宝”擦肩而过,让人惋惜。不过,理性地看,也未必是坏事。以沈阳相声目前的窘境,就算成宝,又能怎么样。

对于沈阳来说,比沈阳相声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如何激活它。只有激活了,沈阳相声才可能重现辉煌。

虽然相声市场很艰难,但北京、天津、南京依旧坚持着。那么,沈阳相声能不能杀出一条生路?

一个月前,沈阳出现了“茶馆评书”,评书回归茶馆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沈阳相声可不可以也从茶馆起步呢?(记者 蓝恩发)

(摘自 《沈阳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