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一直在关注和研究二人转现象,并先后发表了《此二人转非彼二人转》、《两件事儿会不会变成一件事儿? 》、《300年的艺术精华不要和糟粕混了》、《二人转要在精神上和普通百姓相依伴》、《除了二人转,辽宁文化还需要更多》等一系列报道,在文化和社会层面对二人转现象进行了探讨、解析和争论。

此番,我们另辟蹊径,策划了“原生态二人转生存状况实录”一组专题报道,尝试以新的视角来调查反映二人转的生存“本相”。记者走入乡野山村、大小剧场,到二人转流传和演出之地,寻找城市之外二人转的另一方天地,以期真实记录这种民间艺术的“原始生存状态”,并探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二人转到底应如何生存与繁衍下去。

这组报道将分三期为您呈现。首篇为纪实性报道《哪儿还能看到传统二人转? 》。采访中记者发现,流传了近300年的“九腔十八调”在乡间依旧占有一席之地。在这里,喜欢“小沈阳”的为数不少,而得意传统二人转的也仍有人在。在这里,传统的老戏依然在上演,观众们依然被那些传统剧目的故事情节所感染着,并为其深深打动。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在田野间,还活着。

在二人转发祥地首寻传统二人转令人失望

“哪里有二人转演出? ”7月末的一个黄昏,站在黑山县城街头,记者向路人打听。 “往前走不远,一进小胡同就是。 ”

果然,在县城中心的一条小胡同里,墙上的小黑板上写着演出节目单,除“小曲小调”、“京评歌舞”外,主打是“精品二人转”。

在二人转的发展史上,不能不提及黑山县。作为土生土长、土色土香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二人转在这里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研究二人转的学者普遍认为,黑山二人转奠定了东北二人转的基石。

晚7点半,可容纳近200人的小剧场内坐得满满当当。

第一场。一位青年艺人上台,唱起了流行歌曲。一边唱,一边打开一瓶矿泉水从头顶浇下。接下来,青年艺人的目标转向拉弦者,说笑话,逗乐子,爆粗口:“你爹是不是癌症晚期? ”

闹腾了近10分钟,这位艺人的搭档上场,表演起女声独唱,声嘶力竭。之后,二人玩起了内容低俗的脑筋急转弯。

然后,女演员的歌声又起,男演员在台上卖力地翻跟头。

第二场。另一位男演员出场,还是唱流行歌曲。搭档登台后,二人开始互相贬损。

“地方剧场,特色就是二人转。接下来,我和我的搭档将为大家演出传统剧目《罗成算卦》。”此时,已经是晚上8点40分了。

第三场。男女演员唱了一小段二人转《靠山调》。没过几分钟,身穿花花绿绿服装的男演员改为玩起了绕口令。之后,女演员开始吹奏长笛。其间,夹杂的依旧是矿泉水浇头、翻跟斗和唠闲嗑。

晚10点演出结束。记者感到失望:在黑山这个二人转重镇,寻找真正的传统二人转演出并不容易。

在黑山县文化旅游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几年小剧场的演出,我们都不去看,水平低,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

据了解,记者先前探访的小剧场,最早属黑山县二人转剧团。如今,剧团早已解散,剧场已被私人承包。

“时尚二人转”其实就是综艺晚会

离开黑山,记者又来到了沈阳一家至少能容纳800人的剧场,因为有人告诉记者“那里的二人转演出还不错”。

记者到达时,剧场门前停满了车,距演出时间还有半个钟头,场内已经没有几个空座。

剧场两侧的电子显示屏上,夺目的红字预报着当晚的节目。“现代版”、“克隆版”、“趣味版”、“震撼版”、“娱乐版”等词语,都成为二人转的修饰语。

演出开始,一场接一场:唱流行歌曲、讲笑话段子、展示杂耍绝活、模仿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角色、拿前面的演员和拉弦的开涮、表演东北大秧歌……

又一对演员上场了,他们的表演似曾相识:男演员自制了一套唐僧的行头,嘴里说着,“骑着白马的不一定都是王子,有时候唐僧也骑白马”,“找唐僧当老公挺好,能过就过,不能过就吃肉呗。 ”

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了,记者依然没有看到传统的二人转,这些演二人转出身的艺人,在台上变成了“歌星”、“笑星”、“舞星”。

记者离开时,感觉舞台上方“弘扬民俗文化,繁荣地方戏曲”的横幅有些刺眼。

城里演“成本大套”的传统二人转不现实了

在所谓二人转演出中,大行其道的是流行歌曲、杂耍表演和模仿秀。

“这些可以有,也必须有,观众需要。”铁岭大戏院的总经理安雅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传统的二人转也不能没有,观众也需要。当然只能演一些小帽或正戏里的精彩片段,成本大套的正戏在城市里很少有观众能听下去了。 ”

在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红旗剧场”的戏院,记者终于看到了传统的二人转,当然只是些片段。

演出的第三场,节目是二人转小帽《月牙五更》。

下一个节目是二人转传统曲目《包公断后》中的片段《凤还巢》,情节是李国母和范仲华离别18年后终于相会的故事。当最后演员唱到“为娘若抛下你,良心还要不要”时,场下掌声雷动。

这时,记者终于领悟到学者对传统二人转的看法:“千军万马,全靠咱俩”,二人转的表演规则和叙事方式,就是在瞬间出现 “一人演多角”,“跳入跳出”,急速转化角色。此时,在舞台上表演的男女演员不正是一会儿演包公,一会儿演李国母,一会儿演范仲华吗?

“上世纪90年代前,红旗剧场主要演传统二人转的曲目。”铁岭大戏院的孙经理说,“如今,城市的观众需要娱乐、需要搞笑、需要听小品,我们就提供。至于传统的二人转,也有观众,他们多是来自周边农村的中老年人。 ”

年轻艺人杨小猛说:“只要有人听,我还是希望演点‘正戏’(传统二人转)的。虽然现在老段子在城市里不吃香了,但万一有一天它又流行了呢?所以这些‘正戏’我不想丢! ”

在侯杖子村大人小孩看传统二人转看直了眼

7月24日上午9点,小雨淅淅沥沥,霍志平和不少村里人一起,站在村里的空地上向村路张望。

他所在的建平县富山街道办事处富山村侯杖子,是辽西一个只有400来人的小山村。这几天,村里男女老少都盼着唱戏的二人转剧团“赶紧来”。

剧团终于来了,一下车,团长杜永志就和团里几个男演员搭戏台,忙活了两个多小时。

当日傍晚5点,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两小时后,村民们又重新聚拢到一起。雨后,戏台前的泥地上站满了村民。

晚上7点半,戏台上的灯越来越亮,演员们终于登场了。

一声招呼,一首通俗歌曲,一个二人转小帽《送情郎》,一段传统二人转曲目《怒沉百宝箱》。台上,板胡声时急时缓,演员声情并茂。台下,大人小孩都看直了眼。

第二场戏开始,自称“周大个”的男演员一上台,先说了一段古词;然后来了一段小帽《拜年》,之后唱起了正戏《朱洪武出世》的片段,一直持续了半个小时。

演出还在继续。台下,有观众起身走了。不一会儿又回来,身上加了一件单衣。

不知不觉,快到晚上10点半了,一曲《欢聚一堂》结束,当日演出告一段落。观众纷纷起身,坐在轮椅上的村民郭淑凤,被老伴高仁推着,恋恋不舍地向家走。

“赶紧回吧,天气凉了,明天白天还有演出呢! ”台上的演员告诉她,“明天三场都有正戏。 ”

“和城里不一样,村里人对正戏还是挺喜欢的。这几天,就有两个戏班子在富山一带演出呢。 ”富山街道办事处副书记刘玉文告诉记者。

在黑山县原生态“九腔十八调”越来越难听到

“黑山二人转就如同不死的抓根草,顽强地生长着,用它的枝繁叶茂向世人展示着自己不屈的艺术生命。 ”黑山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二人转研究专家韩文华对记者说。

娓娓道来,他向记者回顾了解放后黑山二人转风雨沧桑的60年历程:

1953年3月,黑山民间艺人苗德雨与郝成义等人在县城内成立了和平茶社,演出几乎场场爆满,和平茶社也就成了当时黑山县城晚上唯一人群聚集的娱乐场所。

1954年,黑山二人转剧团成立,一度如日中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演员们足迹遍布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所到之处观众如潮。

剧团的老团长杨绍哲回忆,在各村演出时,村民们总是一再挽留,剧团只好不停地加演,“老百姓都把演员们当新姑爷待了! ”

1981年10月,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的黑山二人转重现生机。剧场再次爆满,戏迷们把对二人转的挚爱表现为对演出的“捧场”,能买到剧场前五排票的人会被看成是“能人”。

那几年,剧团每年演出都不下700场。

二人转的春天来了,黑山各乡镇的艺人们也不甘寂寞,走出家门四处演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活跃在各地演出的黑山二人转戏班有十几个,艺人近200人。

2000年以后,黑山二人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剧场的观众越来越少了。戏迷们买上几张影碟,坐在家中就可以欣赏二人转。二人转剧团陷入空前危机。

然而,黑山二人转民间艺人的活动却蓬勃兴起。他们或夫妻携手,或举家同行,深入农家或外出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一带演出,有的甚至远赴山东、山西、河南和深圳等地。

红白喜事、孩子满月、老人办寿、开业庆典等各种各样的场合,都能看到艺人们的表演。

为了生存,剧团只能把演员放出去自谋生路。演员们有的独闯江湖,有的重新组团,有的开办培训班。

……

虽然一度曾大红大紫,但是黑山二人转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

记者了解到:目前,受演出市场和演出环境影响,一些“半生不熟”的艺人也急于出去混饭吃,他们对老唱腔不熟悉,其实并未学到黑山二人转的精髓。

与此同时,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原来特色鲜明的黑山传统二人转中“以板头取胜、干板夺字、干脆利落的传统唱腔”已不多见;一些老艺人的绝活,如顶灯、彩棒、小辫功等随老艺人逝去而正在消失。原生态二人转中的“九腔十八调”也越来越难听到。

2006年5月,黑山二人转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之一……

 释义

传统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妆成一旦一丑,边说边唱,边唱边舞;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

传统二人转讲究“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常用的唱腔曲牌有“胡胡腔”、“喇叭牌子”、“文嗨嗨”、“武嗨嗨”、“三节板”……传统曲目以《西厢》、《包公赔情》、《杨八姐游春》、《猪八戒拱地》等最为著名。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