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是二人转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地方,2005年,二人转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我省著名二人转艺术家王中堂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6月,王中堂又以东北二人转业界唯一代表的身份获得了“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这是梅葆玖、谭元寿、朱世慧等国宝级大师也获得过的奖项。
植根沃土 钟情二人转
王中堂1934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舒兰天德乡田家屯。当时东北二人转方兴未艾,却又按地域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流派,其中东路的发展依托在吉林、永吉、舒兰、榆树一带,也就是王中堂老家附近。
让童年的王中堂对二人转产生兴趣的是他的父亲王福林。当时,王福林经营一爿颇具规模的木匠铺,他喜交朋友,又乐善好施,久而久之,五行八作各路人等,只要从此经过,都要在这儿歇脚打尖儿,一些说大鼓、唱二人转的艺人更是以此为家,王中堂由此接受了二人转启蒙教育。他在二人转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八九岁时,大段的二人转正戏,只要听过几遍就能唱下来;演员在台上的一招一式,看过几回都能模仿出来。戏班缺人手时,经常拉上他顶个角儿。
当年二人转艺人居无定所、破衣烂衫、清贫凄苦,按理说像王中堂这样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根本吃不了这份苦,父亲王福林也坚决反对他学二人转,可是什么困难都动摇不了他学二人转的决心。11岁那年,已经完全具有演出能力的他跟着一个戏班跑了,父亲将他五花大绑捆了回来,在说教与棒教并举仍不能使他放弃二人转的情况下,父亲为12岁的他娶了媳妇,以为这样可以看住他。然而,就在婚礼的酒香尚未散尽的时候,王中堂又一次离家出走,到各地拜师学艺,长见识、学功夫。
1946年冬,游走在黑龙江省的王中堂看到了仰慕已久,艺名“双红”的王云鹏。王云鹏是吉林二人转发展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解放后曾自编、自导、自演《胡小玉劝夫参军》《志愿军》《参军光荣》等剧目,开创了二人转现代戏先河。王云鹏注意到王中堂的悟性、嗓子、身段都是可塑之才,主动问他是否愿意跟自己学徒。从此,王中堂便成了王云鹏的关门弟子,开始系统地学习二人转,而且专攻上装(亦称“包头”、“学片儿”)。
走进殿堂 弘扬二人转
1951年,王中堂进入舒兰县文工团(队),成为一名专业二人转演员。在一次全省汇演中,他表演剧目《金精戏窦》结束后,很多人都在寻找演上装的“小姑娘”,却不知其扮演者原来是一个小伙子。从此,一颗艺名“浪丫儿”的二人转新星便出现在吉林的天际。
1954年3月10日至24日,王中堂与搭档耿云山代表吉林省进京参加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让王中堂最不能忘却的是他汇演后在北京的一次演出:“上场后,我们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节目当中所需的各个舞蹈动作,比如‘掏花灯’、‘逗扇’、‘亮翅’、‘望月’、‘卧鱼’等都完成得很出色。但在抛手绢时,因设计动作是将其抛向观众,在前几排观众头上转一圈再飞回来,所以眼睛必须盯着它。没想到在我观察手绢飞行路线时,突然看到了坐在观众中间的毛主席,身边还有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我清楚地看到毛主席正在给我们鼓掌,脸上带着笑容。当时我很激动,激动得就连手绢飘回来要接住都忘了。等我想起来的时候,手绢眼看就要落地了,这时用手接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即使接住动作也会很难看,于是我赶紧用手撩起裙子一角,用脚尖将手绢接住并借力让其接着旋转,待转速上来后又用脚将其踢起来,用手接住。这个动作我过去练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敢在舞台上使用,但当时的情势逼到那了,没想到还挺成功。”
北京的汇演结束后,王中堂声名大噪,开始到省地方戏剧院上班。从此,他开始与吉林的二人转艺术家一起创办吉剧,并在教学、编剧、导演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省二人转及吉剧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王中堂已有83岁高龄,但他的心中依然有梦,其中最曼妙的梦想就是把二人转的精髓挖掘出来,整理出来,传承下去。这些年,他培养了众多学生和徒弟,可谓是枝繁叶茂、桃李满园。他说,自己从十来岁就舍弃一切迷上了二人转,唱上了二人转,70余年后能够成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王中堂以东北二人转业界唯一代表的身份获得了“第二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领奖现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