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惠民,男,满族,1955年5月生,河北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城镇西村人。个人自小热爱文艺,1970年参加宣传队,先后学会拉二胡弹三弦等民族乐器;能拉会唱会编会演,是位从事艺术工作多面手。青少年时期,任职于县评剧团,先后担任演员、乐队伴奏员等工作。1984年调入文化馆,先后担任县文化馆副馆长、馆长职务,工作之余酷爱文艺创作,常年坚持勤学苦练,积累生活,先后创作文艺作品百余件。1987年,在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对“热河二人转”产生浓厚兴趣,并虚心向前辈们学习“热河二人转”创作表演技法,为挖掘整理继承发展“热河二人转”这一满族特色曲种做出了积极贡献,1987年10月,原承德地区文化局研究决定,委派该同志专门从事研究“热河二人转”的挖掘整理继承发展工作。同年正式拜王玫罡(国家满学专家)、付荣华(原热河文工团)二位老师系统学习,掌握“热河二人转”曲牌三百余首。先后创作了《滦水情歌》、《春花择胥》、《常青指路》、《山村新曲》、《月到中秋》、《水乡新韵》、《春暖水乡》等“热河二人转”作品三十余件,参加社会公益性演出五十余场;经过挖掘整理继承创新“热河二人转”这一传统曲种得到很好传承并逐渐发展日臻成熟。并多次在省市汇演调演中获奖。观众也给予高度赞誉。随着创作演出实践,培养“热河二人转”艺术舞台新秀二十六人(八副架)。从“热河二人转”程式化的表演中大胆吸收并融入了现代民族民间舞蹈语汇,使其更加鲜活好看;“热河二人转”音乐也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融汇现代音乐元素,使其更加悦耳动听,赋有时代感。具有满族特色,又有浓郁的传统民族民间基础的“热河二人转”艺术在二百年的发展传承中,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并不断吸收、衍变,由最早期满民族的自娱自乐性艺术拓展为纯民间的走唱艺术,逐渐走向舞台,至今已发展成为我国曲坛上的一块瑰宝。

1992年创作的“热河二人转”《桃花沟情歌》获承德地区汇演一等奖;1999年创作的“热河二人转”《赶集路上》获承德市汇演一等奖;1998年创作的“热河二人转”《铁面税官》获承德市汇演一等奖;1999年创作的“热河二人转”《春暖水乡》获河北省财政厅、文化厅调演一等奖;2005年创作的“热河二人转”《滦水情歌》获河北省汇演二等奖;2008年创作的“热河二人转”《铁骨丹心》获承德市农民汇演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承德市优秀曲协会员;1985年被评为承德市先进工作者;1996年获承德市先进艺术奖;2003年被评为承德市先进文化工作者;1987、1988、1989、1992、1993、1994、1998、2006年承德市分别记大功奖励。

热河二人转——丁惠民

热河二人转在宽城地域传承历史悠久,艺术特色浓郁、特点突出。多年来,宽城热河二人转演出多次在国家、省、市文艺节目调演中获奖。2011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河二人转属北方各路二人转之一,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二百余年。它是在热河五音大鼓、莲花落、地平蹻以及满族“道瓦喇”民族民间曲艺形式基础上不断吸收、衍变,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说唱艺术,当时被称为“二人大鼓唱”。后来热河艺人肇世才和那福全把热河五音大鼓、莲花落、地平蹻、民歌小曲单出秧歌戏揉到一起,形成热河二人转。二人转初期阶段的演唱用满语,《西厢记》是用满语最多的曲目之一。统曲目有一百二十多个,多数由满族旗人演唱。服饰多展现满族旗人服饰,男演员道具为左手用玉子,右手用霸王鞭,女演员左手用绢子,右手用扇子。

热河二人转——丁惠民

原热河省文工团王玫罡先生收宽城人丁惠民为徒。丁惠民先后创作了《常青指路》、《一孩好》、《滦水情长》、《滦水情歌》、《铁骨丹心》、《春花择婿》等热河二人转曲目,并在国家、省、市曲艺汇演中获奖,继承和发展了热河二转。现代的宽城热河二人转既保留了传统的精华又有创新,加上了现代音乐元素,使古老的曲种焕发了青春。

热河二人转——丁惠民

热河二人转——丁惠民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