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已成当务之急。
改革与发展之路,总是在实践中总结,在思考中前行。
作为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本山传媒集团硕果累累:从6年前的一个小剧团,发展成为拥有数亿固定资产、年收入近两亿的综合性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日前,在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4》开机之际,《解放周末》赶赴辽宁开原,专访本山传媒集团董事长赵本山,探寻文化产业的“本山之路”。
“绿色”是基调
●现在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好机遇,把握不住就是自己没能力。
●反“三俗”,这是必须的。
●二人转的“俗”不是低俗、庸俗,而是民俗、通俗。
解放周末:中央日前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本山传媒是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作为本山传媒的董事长,您对此有何感想?
赵本山:我感觉,现在是文化发展的最好时期。我们面临这么好的形势,应该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这个社会。发展文化产业,现在是一个最好的历史机遇,如果把握不住就是自己没能力。
解放周末:也是在最近,反对庸俗、低俗、媚俗成为一种主流的声音,您如何理解繁荣文化产业与反“三俗”之间的关系?
赵本山: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反“三俗”,这是必须的。如果这种东西泛滥了,那就不是繁荣而是糟蹋文化产业。所以在倡导大繁荣、大发展的前提下,必须要限制一些东西,也就是说,立规矩。
多年前,赵本山就在二人转领域有过一次反“三俗”的实践——倡导“绿色二人转”。
2000年的一天,已在小品舞台上叱咤风云多时的赵本山到吉林看了场二人转。一看完,他便火烧火燎地给多年老友、二人转编剧崔凯打了个电话:“二人转出事了!啥都敢说,啥都敢唱,上台就骂人,不骂人就不说话。整的啥玩艺儿! ”
话说这发源于田间地头的东北二人转,唱腔舞姿野味十足,戏谑调侃鲜活泼辣,这是二人转独特的魅力所在。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气候中,二人转获得了较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出现了表演放肆的现象,滑向粗鄙低俗的一端。
赵本山告诉记者:“那时候二人转进不了城里的正规剧团,只能在城乡接合部演出,或者在城里的小花园里演,都是些老头老太太在看。要不就是农村里的红白喜事,尽是些这样的场所。 ”
而此时的二人转,不仅登不上大雅之堂,更是危机四伏:有深圳老板打起了“二人转”的主意,想把它注册为安全套商标;在辽阳一带,甚至封条都准备好了,只待查封二人转的演出场所。
赵本山按捺不住了。
吃二人转的奶水长大、从黑土地上走出来的他,对二人转的感情比任何人都深厚。他意识到,只有将二人转中低俗、庸俗、恶俗的部分去掉,将其最优秀的一面留下来,才能拯救它。只有二人转得到了净化和提升,才能登上大舞台,让全国观众认识二人转。
2001年,怀着拯救二人转的强烈愿望,赵本山东奔西跑,拉来了七八十万元赞助,办出了第一届“本山杯”二人转大赛。这届比赛,不仅归拢了不少优秀二人转演员,更郑重打出了“绿色二人转”的大旗。
赵本山说,二人转是门民间艺术,俗里俗气是它的特点。但一定要追求俗中见雅,二人转的“俗”绝不是低俗、庸俗,而是民俗、通俗。用他的话说:“二人转虽然离不开俗,但也不能低级,二人转演员们要能够自律,学会尊重自己,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
围绕着“绿色二人转”的概念,赵本山开始大刀阔斧地剔除演出中的脏口,减少低俗的荤口。他要求徒弟们改掉黄段子,多用“说学逗唱”的真功夫来取而代之,多揣摩观众心理,在剧情编排上下功夫。
然而,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二人转演员来自民间,早已形成了一套取悦观众的惯用模式,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既要保留来自农村的土地味,又不能出现粗鄙放肆的表演;没把观众逗笑不行,让观众笑得太粗俗也不行,把握好这个“度”,也是难点。
赵本山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不少规矩。其中之一便是罚款:每一个“刘老根大舞台”剧场都设有演出总监,专门监督演出中的脏口与荤口,一旦有谁破坏了规定,就得领受少则50元多则几百元的罚单。总监要是监管不力,一样要罚。如此一来,演员们上台前都得盘算盘算,下了台后,又少不了琢磨琢磨。
刚开始演出“绿色二人转”后,沈阳和平电影院演出的上座率一下子掉到了三四成。演员们都急了,但赵本山坚持着:“我坚信,没那些个荤的,二人转也一定能火。 ”他对徒弟们说:“别急,观众在于培养。 ”在他的坚持下,上座率逐渐回升,进而天天爆满,“绿色二人转”得以保持了下来。
如今,“绿色二人转”的成功有目共睹。有300多年历史的二人转,不仅避免了衰亡的命运,更焕发出别样的光芒,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观众是“裁判”
●真实的生活,是最能打动人的。
●二人转的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样法,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
●我总是充当徒弟们的“灭火器”。
解放周末:这么多年来,从春晚舞台上的“蔫哏”系列、“忽悠”三部曲,到电视剧《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系列,还有天天满座的“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制造”一直特别火,特别受观众欢迎。您觉得原因何在?
赵本山:过奖了。我觉得,真实的生活,是最能打动人的。我搞的这几部戏,地域特色都特别浓,戏里的生活状态那其实就是我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本真。我跟艺术圈里有的人、有的戏不一样,他们都是想像别人如何生活,都是小假人,漂漂亮亮的小假人。
解放周末:贴近生活,观众才会喜爱。
赵本山:是。二人转是大众的,是永远面向观众的。我相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老百姓是表达的主体,群众是鉴赏艺术的最高裁判长。我常跟徒弟们说,不知道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你就很难维持了。
赵本山很忙,但晚上只要一有空,他必定会出现在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看演出。
作为辽宁省民间艺术团的团长,同时也是“刘老根大舞台”演员们的师傅,赵本山的“看”,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他时刻观察台下观众的反应,要是没有笑声、掌声,那一定是节目出了问题,一下台就得改,改不了就得撤。他的标准很严格:如果演员上台1分钟之内,观众没有快乐的反应,就得立马反思。
在走市场化的过程中,赵本山早就清楚,观众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除了“绿色二人转”之外,近年来,赵本山也对传统二人转进行了渐进式的改良。按照他的说法,二人转演出就像个“长得特别快的小伙子”,每天都在变,要是静止不动那就完了。演员应该主动从观众的反应中寻找东西,完善笑点和笑料。
如今的“刘老根大舞台”,一般一场演出两个半小时,共五码戏,每码25到30分钟。每码戏的内容包罗万象,杂技、绕口令、唱歌、模仿秀、魔术无所不能,“刘欢”、“刘德华”、“刀郎”、“印度舞娘”接连登场,最近流行什么就加进去什么,“老百姓爱看什么就肯定能在舞台上看到”。
这种改革,起初颇受争议。有人说,这种大杂烩不是正统的二人转,变了味。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不正宗的二人转却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赵本山的二人转无论如何改良,有一点是必须坚持的,那就是“乐”。
二人转如此“能洋能土,能文能舞,能筋能骨,能龙能虎”,见什么能学什么,没有固定的格式。有专家分析道: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二人转的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样法,人们在做什么,它们就能演什么。“这始终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平民化,形式灵活,不断吸收不同艺术形式满足观众的需求。 ”
目前,在本山集团涉猎的影视剧、电视栏目等众多领域中,赵本山最重视的还是二人转舞台演出:“二人转的舞台没有限制,表演也很自由,只要愿意,走到台下和观众蹭上去交流都行。”这种与观众的沟通与互动,在赵本山看来,是舞台独有的优势,也是一个优秀演员必须保持的基本状态。
因此,他主张,演员不能离观众太远。因《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影视剧成名的二人转演员,一个个被他赶回到二人转舞台上,去和观众面对面交流,捕捉群众的需求:“我的徒弟们站在舞台上,都恨不得把命搭上让观众开心,这种精神是真实的。 ”
“你们都是靠老百姓给口饭吃,你们都是靠观众捧红的,别太拿自己当回事。”赵本山常常用这句话教导自己的徒弟,他最反感的就是演员出了名就摆出明星的架子。“没有老百姓喜欢你,不管你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大师,这些称呼都是白扯,没人愿意看你,你最闹心。 ”他常常叮嘱徒弟,“火”到一定程度,必须“灭火”:“所以我总是充当徒弟们的‘灭火器’。 ”
“春晚”大平台
●明年“春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上。
●名人效应的辐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差钱》让人们发现,赵本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解放周末:全国观众最早认识您是在“春晚”舞台上。您觉得“春晚”对本山传媒这几年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赵本山:它起到了一个绝对的作用。“春晚”是百姓的最高信誉。当初我是一个个体,闯入了中央电视台,多年来在“春晚”打下了一个品牌,对我的事业影响很大。
虽然大家喜欢你,但“春晚”当然不可能缺了我一个人就过不了年了。我要是一年不上,第二年大家估计也适应了。我不在,大家还是吃饺子、看电视,有我没我都一样。
解放周末:每年到了一定时候,大家都会问,本山今年上“春晚”么?
赵本山:明年“春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上。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百姓需要,只要“春晚”需要,我就上。
上世纪80年代,赵本山以一出《摔三弦》红遍东北大地,其演出磁带布满了东三省的大街小巷。只可惜“入不了关”,辐射力有限。当时的赵本山,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上“春晚”。
作家王蒙曾说,央视代表的是主流文化、殿堂文化、经典文化,尤其是舆论导向的体现。而一年一度的“春晚”,则是一个兼有国家属性、民俗特性、创新文化和欢乐特征的独一无二的载体。虽然对其批评不绝,但它依然拥有最广的受众面和最高的信誉度,它在全国老百姓乃至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地位无法撼动。
1990年,在经历过几番曲折后,赵本山终于带着小品《相亲》第一次登上“春晚”,大放异彩。随后,他的小品年年与观众准时相会,“白云黑土”系列、“忽悠”系列等均获得一致好评,其中的不少经典台词至今脍炙人口。
除了1994年,这20年来,赵本山从未缺席过央视“春晚”,在一次次给全国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铸就了他的成功,成就了“小品王”的美誉。借助于“春晚”这个传播平台,“赵本山”三个字家喻户晓,形成了巨大的个人品牌价值,而这种名人效应的辐射,对本山集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1年,赵本山第一次与央视合作,自导自演电视剧《刘老根》。通过“春晚”舞台而为人熟悉的范伟、高秀敏,一出现在片中就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刘老根》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此后的《马大帅》、《乡村爱情》系列,继续大受欢迎。 2004年,在影视剧大获成功的基础上,第一家“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挂牌成立。此后,凭借赵本山的号召力,几年内便迅速扩张,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长春开设了8家连锁剧场。
2009年,小品《不差钱》在“春晚”上一炮而红,赵本山徒弟小沈阳“坐火箭上了天”。同年5月,就着“春晚”的热乎劲儿,赵本山正式将二人转这门东北艺术带进了京城,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9家“刘老根大舞台”。
据透露,在此之前,早有地方政府邀请他在北京开二人转剧场,但赵本山始终觉得时机不成熟。是《不差钱》的成功,让人们发现,原来赵本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班个个身怀绝技的徒弟。最终,“春晚”成就了亿万观众对本山团队的认可,二人转“进京”的这一突破性进展,显然和“春晚”这个平台密不可分。
打造产业链
●四块产业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带动。
●在企业制度上,一步步完善运营体制。
●思考着如何让本山传媒“去本山化”。
解放周末:近年来本山传媒集团在二人转演出之外,还拍摄影视剧,创办本山艺术学院,滚动起了一条产业链,使得人才供应成为活水。这是不是成功的一大因素?
赵本山:成功首先是我们的作品通过央视、“春晚”,形成一种辐射。再打造我旗下的演员,通过影视剧来培养明星,返回舞台来提升知名度。这样,一个栏目、一部电视剧就能培养一批人,再不断地拍戏、演出。而在辽宁大学办本山艺术学院,发现有好的苗子就挑出来,这样一来整个就是良性循环。
从一个小小的艺术团开始,赵本山开始了他的文化产业之路。 2005年,本山传媒成立,赵本山出任董事长,经过几年发展,旗下包括辽宁民间艺术团、“刘老根大舞台”连锁剧场、本山影视艺术有限公司、瑞东文化、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以及苏家屯影视基地等机构。
本山集团的产业主要有四块:演出业、影视制作业、电视栏目业和艺术教育业。四块产业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带动:
用电视剧、电视栏目来包装、打造旗下演员,通过产业互动来输送知名度,再以此带动剧场演出这项主业,使得整个企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影视剧和剧场演出之间互相套作,不仅通过共享演员、后台等资源实现低成本运作,“刘老根大舞台”的充沛现金流也可为电视剧制作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公司运作的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
艺术学院专职培训演艺人才,满足电视制作和演出环节扩大产能的需要。比如,在《乡村爱情》中饰演谢永强的贺树峰,便是本山艺术学院中脱颖而出的尖子生。
除此之外,为保证电视剧的播出,本山传媒还引入了优势合作伙伴,打通了播出渠道,再加上赵本山的号召力,保证了电视剧的高收益。除播出收入之外,通过贴片广告、植入广告、音像版权等衍生品,还获得了不菲的衍生收入。
目前,本山集团日益做大。作为一个个人色彩浓郁的民营集团,赵本山也在思考着如何让本山传媒“去本山化”:“原本这个传媒集团离不开我,但我觉得要做到我离不开这个传媒集团才对。我不干活这个集团还能照样有序运作下去,这才是我的目的。 ”
过去,观众们冲着赵本山来剧场看戏,没有赵本山大家都不来:“是通过我来辐射这么一帮徒弟,有了作品我先上,然后再往下带。 ”但现在,电视剧里就算没有赵本山,小沈阳、王小利等一帮人,不管谁上去都会有收视率。在赵本山看来,这是一个成功的过渡。
不仅如此,在企业制度上,本山传媒也正一步步完善集团的运营体制。目前,本山传媒集团设有一名总裁,十名副总裁分管集团各方面事务,各职能部门也设置齐全,从演员管理到剧场运营,再到对外宣传均有对口的部门负责。
不久前,本山传媒集团成立了党委、党支部。“我们要慢慢发展党员,加强党的领导。 ”有娱乐记者问:“您看您徒弟中哪个有希望先入党? ”赵本山认真地回答:“这可不是我说了算,这要按党章办事,听党组织的。 ”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