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市艺术中心经常举办公益性“闽西汉剧展演”活动,邓玉璇、郭金香等老一辈汉剧演员不但亲自登台表演,还现场指导得意“弟子”练功、唱念。《春娘曲》、《凤冠梦》、《柴房会》、《西厢记》等闽西人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再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今年6月在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之际,我市有四堡雕版印刷、连城元宵节庆、永定万应茶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市包括闽西汉剧、土楼营造技艺、客家十番音乐等共6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有国家级传承人1个,省级传承人17人,市文化与出版局、市汉剧团被文化部授予“文化遗产日奖”。
抢救濒危技艺,编写资料
“我市从2003年开始,就提出建立客家文化保护区的目标定位,落实到行动上就是坚持不懈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对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摸清家底,这样做起来就有的放矢。同时聘请国家、省部分专家担任我市保护工程的工作顾问,提高我市保护工作水平和国家级、省级保护项目申报工作水平。”市文化出版局负责人对记者说。
市文化部门在普查的基础上,从保存资料入手,组织力量专门编写了《闽西文化遗产》丛书,图文并茂,让口授心传的技艺留存下来。还有针对性地选择客家山歌等一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目前已完成山歌大王李天生代表作的拍摄录制工作。市汉剧团投入近3万元资金进行传统剧目录音、录像带的抢救,把现有的资料全部转制CD、VCD或DVD。目前已经完成传统剧目《花灯案》、《祝枝山嫁女》、《蓝继子》、《打洞结拜》、《西厢记》等剧目的录制工作。
由于政府倡导,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已形成了政府、民间共同抢救的互动局面。据介绍,有的民间乐师还亲自送来工尺谱,这是民间最原始的记录音乐的方法,请求保护;武平、上杭组织客家十番音乐大奖赛,让面临散失的客家文化焕发生机。各地编印曲目的热情高涨,武平县出版了《武平十番音乐》,永定县也编印了《大排十番音乐》,连城重新整理原有乐谱,使这些几乎面临灭绝的技艺变得活跃起来。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宣传闽西文化的守望者,市文化出版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与闽西日报合作共同推出“文化守望者”专栏,集中宣传42位长期为繁荣、保护、传承闽西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守望者”的事迹,最后编印成册,受到社会好评。
市政府对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高度重视,以闽西汉剧为例,市政府实行特殊政策,一次性增加市汉剧团6个用编指标,用于招聘艺术学校汉剧毕业生;一次性拨款市汉剧团15万元,用于戏剧服装的更新;每年拨款龙岩艺校20万元,用于培养20名汉剧大专毕业生,在龙岩艺校完成三年基础学习任务后,又送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市汉剧团三年来每年投入近5万元返聘6名离退休老艺人回团,分行当专门辅导年轻演员。在他们的精心指导下,年轻演员基本都能独立完成剧目演出任务。为提高汉剧演出水平,市汉剧团成立“南国牡丹俱乐部”,每周日集中会员进行活动。
各地十番爱好者纷纷成立业余乐队,据介绍,自2006年以来,各地乐队经常参加各地的庆祝活动,累计演出达500多场次。通过有效保护,我市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再次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如李明卿的《木偶书法》、詹晶晶的树叶竹板和李福渊、阮宏昌的“绝活”,均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钟德彪)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